爱电竞

废墟不是秀场,请停止把“探废”当成社交资本

现实世界,有时候比游戏还魔幻。

最近我发现,有一款名叫“探废”的终极开放世界RPG,正在年轻人里悄悄流行。

这款游戏,配置要求极低,不需要你氪金买PS5,也不需要你爆肝等《黑神话》,只需要一颗骚动的心和一双耐磨的鞋。

游戏场景,主打一个后启示录废土风。

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这些被城市新陈代谢拉出来的屎,摇身一变成了“时代残片”、“废弃美学”的最佳存档点。

打开小红书和抖音,你会看到无数“玩家”发来的“游戏截图”。

文案写得比A4纸雕花还讲究——“潜入城市废墟,抵达世界尽头”。

好家伙,不知道的以为你在拍《我是传奇》,知道的才明白你只是周末闲得蛋疼,跑去隔壁烂尾楼喂蚊子。

这游戏的核心玩法,突出一个“真实”。

没有NPC引导,没有任务列表,只有一份份“躲避保安指南”、“翻墙入口地图”在玩家社群里秘密流传。

你看,游戏感这不就来了么?

潜行、解谜、躲避追捕,所有3A大作的核心元素,它都有。

最终BOSS,是那个月薪三千、骂骂咧咧的保安大爷。

打败他,你就能获得终极奖励——几张加了暗角和颗粒感滤镜的照片,配上一段45度仰望天空的伤感文学,发到朋友圈,收获一堆“哇,好酷”的廉价点赞。

这就是“探废”这款游戏的全部 gameplay loop。

是不是听起来特别酷,特别小众,特别能彰显自己与那些只会排队喝奶茶的凡人拉开了身位?

但魔幻的是,很多人真的把这当成了一场勇敢者的游戏,一场对同质化生活的反抗。

我反正是没看懂。

讲白了,这不就是一场被流量驱动的,大型自我感动行为艺术么?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款“游戏”的底层逻辑。

所谓“废墟美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差的套利。

一个地方,越是禁止入内,越是人迹罕至,它在社交平台上的“稀缺性”就越高,你能用它换来的社交货币——也就是点赞和关注——就越多。

这和在《魔兽世界》里,你拿到一把全服唯一的橙色武器,然后站在主城里挂机,享受路人艳羡的目光,逻辑上是一样的。

区别在于,游戏里的橙武,你最多是肝硬化。

现实里的“探废”,你可能是脑浆炸裂。

很多所谓的“探废攻略”,压根不提那些摇摇欲坠的预制板、长满苔藓一踩就滑的楼梯、深不见底的废弃电梯井,以及空气中可能弥漫的不明化学物质。

它们只会用煽情的文案告诉你,这里“出片率”有多高,这里的“氛围感”有多绝。

这套路,游戏厂商看了都得直呼内行。

这不就是典型的“数值欺诈”么?

游戏宣传片里,刀刀暴击,神装遍地。

等你真进去玩了,才发现爆率是0.001%,不氪个几万块,你连新手村的野狗都打不过。

“探废”这场游戏里,平台和那些博主,就是那个无良的游戏厂商。

他们把“死亡率”这个核心数值给隐藏了,然后把“装逼成功率”这个次要数值给拉满,疯狂宣传。

于是,一帮年轻人就被忽悠瘸了,以为自己是去“收集时代残片”,结果成了给医院骨科凑KPI。

上海有玩家翻进废弃工厂,一脚踩空掉进烂泥地,当场受伤。

还有摄影师为了拍个“独特角度”,无视警告爬高坡,直接落地成盒。

这些根本不是什么“运气不佳”的小概率事件。

这就是游戏的“死亡惩罚”机制。

只不过,别的游戏里,你死了可以复活。

在这款叫“人生”的游戏里,你死了,就是真的死了。

你的存档,会被直接删除。

甚至,你还会因为“违规操作”(例如擅闯私人领地、破坏财物),导致你的“账号”(社会信用)被扣分,甚至被永久封禁。

这是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一场以生命和法律为赌注,最终只为换几张照片和几个点赞的游戏,它的ROI(投资回报率)低到令人发指。

你管这叫“浪漫”?

这不叫浪漫,这叫给自己的智商送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一款BUG遍地、死亡惩'罚极高、回报率极低的游戏,还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因为游戏的“运营方”——也就是社交平台,太懂人性了。

它们用算法,为你量身打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你喜欢废墟,它就给你推一万个废墟探险的视频。你点赞了一个翻墙的教程,它就认为你是个“高风险偏好用户”,然后把更多更刺激、更危险的内容怼到你脸上。

它在用流量,为你营造一种虚假的共识:你看,大家都在玩,这事儿很酷,不玩你就OUT了。

平台成了最大的庄家,网红博主是发牌的荷官,而那些跟风的年轻人,就是输红了眼的赌徒。

(插一句,这帮孩子的爹妈要是知道他们花钱买的相机就为了拍一堆破砖烂瓦,估计血压能直接干到二百五)。

平台要的是流量,博主要的是粉丝,他们才不管你去的地方会不会塌,你脚下踩的是不是石棉瓦。

他们甚至会故意制造对立,把遵守规则的人,打成“胆小鬼”,把翻墙闯入的,包装成“孤勇者”。

这种畸形的价值观,让“探废”彻底偏离了文化探索的轨道。

它不再是好奇心驱动的冒险。

它成了一场表演。一场被社交媒体所驱动的、争先恐后比谁更作死的冒险表演。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对历史和旧事物的好奇,这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

问题在于,打开这些“城市记忆”的方式,不应该只有“违规闯入”这一种。这就像你想玩一个三国题材的游戏,不一定非要去玩那个让你充648抽诸葛亮的无良手游。

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北京的798艺术区,不就是把旧厂房盘活的典范么?工业遗迹成了文创高地,既保留了历史感,又安全合法,还能让你发朋友圈的时候显得更有品味。

杭州的老仓库,苏州的“城市记忆馆”,都是官方下场,给你做好的“精品DLC”。

这些地方,场景建模更精致,剧情线更丰富,还没有恶性BUG。

它们告诉你,感受历史,触摸时光,根本不需要去冒着摔断腿的风险。

你完全可以像个文明人一样,在安全、合规的环境里,大大方方地欣赏、拍照、消费。

这才是对城市废墟最好的“打开方式”。

不是让它成为少数人炫耀作死的“禁地”,而是把它变成一个能让更多人感受历史、激发创意的公共文化空间。

所以,要让这场“探废”闹剧回归理性,其实逻辑很简单。

首先,平台这个“游戏运营商”,别再装死了。

什么“翻墙教程”、“躲避保安攻略”,有一个算一个,都给我下架了。对那些发布危险内容、刻意引导作死的账号,该限流的限流,该封杀的封杀。

你靠这个赚流量,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钱你赚了,锅让消防队和警察叔叔背。

其次,管理者这个“游戏GM”,也该上线巡查了。

辖区里的废弃场所,拉个清单,明确产权和责任人。该加固的加固,该围起来的围起来。别等到出了事,才后知后觉地跑去贴封条。

对于那些有价值的工业遗迹,也别让它烂在地里。主动去规划,去探索保护性开发的路径。你把它做成一个好玩的“官方副本”,玩家自然就没人去玩那个要命的“私服”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屏幕前的各位“玩家”。

追求独特,没问题。彰显个性,更没问题。

但千万别把“作死”当“个性”,把“违规”当“潮流”。

为了几张看起来很酷的照片,就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甚至触犯法律,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那不是“出片”,那是“出格”。

审美不是无底线的放纵,自由更不是漠视规则的借口。

当一个所谓的“潮流”,需要你用生命去实践的时候——

那它不是潮流。

那是陷阱。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