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资本的新选择为什么“早投并陪跑”变得更重要
最近,其实很多行业都在谈这事,不过科技圈关注度更高,话题就是红杉资本又募资了两只新基金,规模加起来快10亿美元,所以一时间,各种讨论都集中在“红杉怎么又敢投、投的领域是不是有新趋势”,不过我觉得,该关注的不止这些,关键其实是红杉资本的底层逻辑变了,已经和前些年很不一样。
资本的风向,一直在变,不过红杉选择“常青基金”模式,走得稳又灵活,所以这次又搞出了2支新基金,一个投种子阶段,一个抓A轮企业,而且两个基金都特别强调要“在创业的第一天就参与”,为啥很少有其他基金这么猛?我觉得,这背后有一个现象,很值得讨论,那就是“早投并陪跑”,正在成为全球顶级VC下一轮博弈的关键策略。
要是没有点真本事,怎么敢早早投下钱,而且还不着急退出?其实就是红杉看中了几个变化。现在,像AI、硬件、企业软件这些领域,成长速度太快,有的公司一年不到就能翻好几倍,那种传统慢慢试探、等明星团队和业绩出来再去抢占份额的玩法,已经跟不上了。
红杉这次重点押了几个早期AI项目,像Reflection AI,别看是种子阶段,结果投了没多久,就被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看中,直接后续投了5亿美元,然后估值蹭蹭往上涨。早期进场不止是抢低价,还是提前锁定好公司资源,比如董事会席位、后续增资主动权,这些都是后期融资人怎么抢都抢不到的。
再看中国,其实有不少VC也试着学这个模式。像高瓴、源码,都在设专门的种子基金,不过资源链接能力、后续陪跑的强度,跟红杉其实还是差了一点。关键点在于,红杉的“常青基金”结构允许它们投了不轻易退出,一家好公司的长期价值,能被红杉吃得更完整。相比之下,很多基金设定了年限,到了点就得清算退出,要么把股权卖掉,要么急着IPO,常常忽略了长期陪跑、深度赋能能带来的复利效应。
这里其实可以引用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比如美国Alumni Ventures Group曾统计过,种子轮进入后,如果VC能持续给被投企业带来资源对接、人才匹配、品牌背书等赋能,企业三年存活率提升了30%以上,这种“多做陪伴”的策略,其实起到杠杆效应。陪伴陪的是方法和耐心,而不只是资金,因为早期项目风险太高,要是团队搞不定关键技术或者市场风向变了,陪着也会很费钱,不过红杉愿意赌,说明它们发现了新的趋势,就是赛道的爆发点和退出通道,越来越前置了。
除了早投和陪跑,红杉资本还强化了赛道选择的多样性,这次新基金涵盖了AI、电信、医疗科技、创意工具等领域,这其实也是应对周期不确定性的做法,因为最近全球市场震荡不断,单一赛道难有赢家。疫情之后美国医疗技术初创公司融资整体增长了50%,但次年又回落,红杉没有孤注一掷,而是铺开阵型,保持多个赛道布局,这样不管哪个行业爆发都能提前踩点,这种分散风险的做法其实也是普通投资人能借鉴的。
实际上,红杉的长期陪跑玩法,并不只是资金投入,其实更多是基础结构优化,比如帮企业搭建全球化团队、对接顶级客户、打通上市通道,这些事一般VC做不到,只有像红杉这样,过往投过苹果、谷歌、思科的老牌VC,才有实力和资历去帮企业解决成长路上的“卡脖子”问题。譬如,早年红杉带着Airbnb出海,不光投钱还派人帮对接国际资源,让Airbnb从美国市场扩张到全球。这一类“跨界赋能”,其实也是红杉优势之一。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红杉这次在基金发布时,有意识地强调“无论市场涨跌,都坚守投资策略”,这其实是在给投资人信心,以前很多VC遇到市场回撤就急着收缩,但红杉反而在不确定的时点加码布局,这种稳健和耐心,也让它能收获一波长线暴涨。英伟达起初被看做是做显卡的小公司,红杉在早期介入,最后却赚到如今AI芯片巨头的超级回报。
这种“长寿、稳健、价值投资”理念是红杉的招牌。美国和中国VC圈经常有人讨论,其实红杉最厉害的不是投了多少独角兽,而是陪跑周期够长,哪怕跟完一家公司十年二十年也不怕,因为它们的基金结构支持这种长线持有,不必像传统PE那样固定几年就要退出。
反过来说,这次红杉资本来了一轮“种子+A轮双早期+常青基金”的新组合,既能覆盖超早期项目,又兼顾成长和后期,其实就是在赌长期价值最大化。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最难得的不是拿到一笔投资,而是能遇到“陪到底”的VC,资源匹配、技术赋能、国际化渠道,能陪多久就能走多远。
话题讲到这,我想留一个开放性问题,就是未来这种“早投、陪跑、常青”模式,会不会成为全球主流VC的标配?还是只有少数头部机构才能玩得转,普通基金还要继续短线快进快出?这个趋势,值得每个创业者和投资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