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安徽歙县谭家桥,一场近身肉搏般的突围战里,年仅21岁的寻淮洲牺牲。这一下,东南这支红军像被拔了主心骨,后面的路更难走了。
很多文章把这支队伍叫“红七军团”,公开资料更常见的说法是“红十军”。意思一样,但叫法别弄混。也就是那支由寻淮洲、粟裕等年轻将领扛起来的队伍。大白话就是:这是一群年轻但能打的领头人。
当时队伍挑着两百多担宣传品,一路北上,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意思很简单:一手拿枪打仗,一手发传单做工作,边打边争取人心。
李德从远方打来电报,要他们强攻福州。远处一声令下,前线只能硬着头皮上,这像远方的老板隔着电话定死方案。
寻淮洲和粟裕判断,福州敌情不明,贸然硬打要吃亏。就是没摸清底细就闯大门,八成会被揍。
队伍渡过闽江,先拿下几处小城,声势起来。说人话就是:先赢几把小仗,把气势涨起来,老百姓也信你。
强攻福州失败后,国军一路围追堵截。开了个坏头,后面就只能被动挨打,这是连锁反应。
队里矛盾上来了:乐少华坚持“电报怎么说就怎么干”,寻淮洲、粟裕主张“看现场再定”。一个照本宣科,一个随机应变,思路对上就顺,不对就拧巴。
讨论打仗时,粟裕还被训斥过“一切听我的”。会上吵得凶,战场上就难合力,这等于自己先把拳头分开了。
几次失利后,寻淮洲、粟裕把部队拉到闽东,和叶飞一道把局面扶起来。会打的人靠地形、靠民众、靠机动,把队伍从沟里拽出来。
与方志敏的部队合在一起后,寻淮洲却被排斥在出主意的人堆外。明白人被踢出圈,车就容易跑偏。
怀玉山、谭家桥一线,王耀武等国军合围,寻淮洲掩护突围中中弹,牺牲时只有21岁。最能打、最敢冲的那个年轻人倒在了最危险的位置。
粟裕带着“最后的火种”突出去,还把身负重伤的乐少华一并救出。能扛事的人,不光打得赢,还要把人带出来。
后来乐少华去了延安,认清自己更合适搞装备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主持东北军工,干出了成绩。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放对了,才能把长处全用上。
随军党代表曾洪易,在上海被老相识拉拢后叛变,后来当了中学教师,解放后被捕,病死狱中。人品一垮,再漂亮的履历也兜不住。
那几年,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并不少,比如林彪二十多岁就当上一军团长。年纪小不代表不行,关键看敢不敢担事、会不会打胜仗。
猜测一:远方电报一再要求硬攻大城市,可能是对东南山海地形和敌军情况不熟,拿老经验套新问题。隔着几百里下指令,容易想当然。
猜测二:如果当时把指挥权更坚定地交给前线,会不会少走弯路?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几次“翻过身来”的仗,确实都跟寻淮洲、粟裕的现场判断有关。
夜里雨下得冷,战士把湿透的棉衣拧了又拧,背上的枪带磨得肩膀生疼,粟裕摸黑把一块干粮分成三份,塞给身边两个人,又回头看了一眼被抬着的乐少华——“走,能走多远走多远。”你更支持“电报怎么说就怎么干”,还是“看现场再决定”?为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