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真相与人设崩塌2024暑期档这几部影片,谁在下大棋?
有多少人年少时一边嚷着“世界辣么大,我想出去浪”,一边却还闷在课桌后面偷偷喜欢过隔壁班那个明晃晃的小姑娘?青春的爱情、草根的逆袭、彻头彻尾的舆论修罗场……2024年的暑期档,影市好像突然打了个鸡血一边是小清新叙事,把观众带回炙热青春的那股流汗的胡同房顶;另一边,又是社会新闻式的极致反转,深扒互联网流量的龌龊角落。镜头一转,《小白船》用一壶夏天的花茶泡出了混着朦胧甜涩的少女心事;再看《消失的她》团队新作,直接让你在剧情里高速过山车,舆论、人设、血馒头味一条龙,好家伙,电影院都快成全民大型瓜田了。一个金摄影机提名,一个票房点映破千万,这“光环+流量”,是要掀翻票仓老大妈手里的瓜子?但且慢,话还没说完,这俩片真有传说中的那么猛吗?
一边,是导演耿子涵的《小白船》。十五岁的刘娴和明艳的朝鲜族姑娘金明美,青春的秘密在镜头下飘着热气腾腾的早餐香,一锅还带些锅巴。这片子其实带着鲜明的实验痕迹少女的自我探索,情愫的懵懂,只差没直接把伊藤润二式的青春迷雾糊观众一脸。你要说它稚嫩,确实有点;可偏偏,这样一本正经的小清新电影,能在大陆公映,本身就是个“信号弹”,打出了国产内容尺度的新高度。
再看另一边,陈思诚操刀的新片一开场就不带喘气的。网友的流量八卦、网络暴力、人设“血馒头”,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彼此撕咬、反转,一锅炖下去,真是把普通人最怕碰上的那口闷气,全都盛出来。光点映票房破千万?这导演还用啥广告,光靠内容本身就能“燎原”带货。只是——拍积木吗?一块一块拼社会元素,观众真愿意为这一锅“大杂烩”埋单?
今年观影,像剥洋葱外面瞅着团团转,剥开一层辣眼睛泪如雨下。《小白船》最初没少被吐槽“又一部小众文艺片,装模作样!”有人一看筛选还带朝鲜族元素,直摇头导演这是玩多元文化还是吃政策红利?可现实是,大厅里老中青齐聚一堂,哪怕有人几句台词都听不懂,剧情真情实感还是感动到不行。有东北老姨走出影院擦着泪嘟囔想起了我家那嘎达小时候的事,那会儿也没人教啥叫“自我”,自己瞎琢磨,一到夏天心思都跟着发霉。
反观陈思诚新作,舆论风暴说来就来。谁都知道网络无情,但真看到一干人为了流量、名声撕得头破血流,依旧忍不住胆战心惊。有观众吐槽“换个马甲东野圭吾?”也有人暗戳戳力挺“这导演太懂观众心理,专门挑大家最痛的地方捅!”幸好剧本多重反转,不然堆社会热点的大众电影一本正经起来,分分钟把人干瞌睡了。
热热闹闹过一波,观众热评区突然安静下来。电影刚上映时水花一锅端,但没几天网上逆风声渐起。尤其《小白船》,有人说青春题材拍多了,多少都有点“套娃感”。且导演初出茅庐,再稚嫩也难免被拿来和其他青春片一比高下。更有批评声音青春困惑、自我探索,说来说去还不是欧美、日韩那套,咱拍出来就特别了吗?其实观众关心的倒不是噱头多响,而是真情实感有没有打动人心——毕竟人家董叔曾说过“莫道年华去,青春在我心。”单靠“启蒙”或“边界”撑不住一部电影的灵魂。
另一边,陈思诚新作开始被一些观众认为套路痕迹明显。一堆社会元素齐活儿,可总像在逮观众痛点狂轰烂炸。有反对者评论热点堆砌容易失焦,社会舆论本应该被冷静剖析,结果却是一锅烩。还有一派大V不留情地发文“看电影像做问卷题,反转、反转、再反转,剧情越来越像马拉松跑路。”票房热,但影片口碑多少显得两极分化——导演赌的是大众情绪,观众赌的是能不能吃下这口时代焦虑。
一切的平静都是暴风雨的前奏。这正是好戏真开场——就说《小白船》吧,你以为是琼瑶式的少女心事?其实导演暗搓搓埋下了社会认同与文化守成的双重暗线。金明美的明媚,成了刘娴青春期自我投射的镜子。大家都在品味自己心里的那艘“小白船”究竟开到了哪里。到头来,这不是一部青春电影,而是一场迈向成人世界的内心政变。有东北大哥脱口而出“这姑娘比大学辩手还能整活儿,青春不是赖床,是折腾!”影片对自我、边界和窥探的故事一层一层,细品下来就是一锅下了料的酸菜炖排骨,头一口酸,吃到后头是满足。
再瞧陈思诚的电影,高潮安排得更是心狠手辣。你以为故事就止步于坠楼案?回头一背后的舆论、人性、名誉、网络暴力一个都没落下。这才叫“真相终究迟到,但从未缺席”——全程不给观众坐电梯消化的时间,所有角色都要经历一场人格绞杀。有观众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咱每天挂在热搜榜的生活吗?导演的厉害劲儿就在于,他不但点燃了观众的情绪,更用一个个反转,把大家对真相的渴望塞进胸口。你以为反转够了?导演偏不让你如愿,继续加料。真相、谣言、网络审判……全把观众人性底线玩出了“跳蛋”速度。
但这架大戏,真就满分漂亮?表面风平浪静的档口,剧情里头却开始飘出一缕缕新的不安。《小白船》上映后被批“先锋审美”,但也有影迷表示,表达真挚归表达真挚,有时候还是太小众,难以与主流共鸣。更有“后知后觉派”影迷吐槽青春的忧伤、少女的自我,这不是《蓝色大门》拍过嘛?导演没点新鲜招儿,靠北方草原风和朝鲜族元素就能杀出重围?这问题就像东北的早春,表层化冻,可土地里还冻着数尺寒冰。电影公开以后,审美的碰撞、价值观的碰撞,更像小社区群聊有的猛夸感动,有的直批装——分歧照样难平。
陈思诚片子这边,新一轮吐槽如约而至。黑粉说剧情老套,饭圈粉丝撑破天“不就是抓住了咱普通人对名誉和流言的恐惧嘛。”也有人担忧,过度依赖舆论花活,会不会造成观影疲劳?真相可贵,流量可恶,但每次都这么“极致反转”,谁再信电影里的真的和现实一样?吐槽的、力挺的,反正影院外头讨论升级豆瓣短评一大半说剧情设套,剩下的都在“喊导演再加码”。观众对社会热点的耐心,不是无穷——当电影与现实叠加,分歧只会更深,情绪更难靠一锅炖烂。
实话实说,咱可真服了——这些电影一个比一个会玩概念。导演们用大半锅佐料,把青春的味道、社会的乱象、人性的拧巴,统统搅进了一起。尤其那些想要用“描摹青春”或者“解剖网络舆论”的片子,常常自信到可以当世说书先生,恨不得所有观众治愈自己青春的小尾巴。可青春本来就不分是否有花火,网络舆论也非要用意义感包装。大家口口声声说要“突破”,最后却都陷在套路泥潭里打转。
要不咋办?咱也学会点假装感动,表面夸两句,实际心里纳闷好端端一锅电影,咋看着还是米饭里夹玉米、土豆和香蕉,一通乱炖。成长的烦恼、舆论的黑洞,不是电影点点头观众就能领会,道理明白别太教科书气息就谢天谢地啦。导演们,编剧们,小镜头再会玩,也别忘了老百姓买票进场,是想看点真心话大冒险,不是考验咱思维八卦耐力。至于多少青春、多少人性,别光吆喝,咱还靠点“真味”消化不是?
今天这两部片子,一个嗅着青春、一个揭下流量的面具,但你觉得国产影片是该多点“社会真相”,还是继续借着文艺片自拍纾压?就想问一句你更怕青春套路化,还是互联网流量吞了你的“明天会更好”?闹心不?留言区等你掰掰手腕儿——哪种套路更会发疯,你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