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怎么回事,这几天手机老给我推王濛解说的短视频。
还是那个熟悉的场景,她一拍桌子,扯着嗓子喊:“我的眼睛就是尺!还用看回放?”
那口东北腔,理直气壮得让人没法反驳。
每次刷到,都忍不住跟着傻乐。
这个当年在冰上快得像一道影儿的“大魔王”,现在怎么浑身都是梗,这么逗。
可笑着笑着,人就有点恍惚。
我们好像都快忘了,那双被她当成“尺”的眼睛里,曾经烧着怎样一团火,又照见过多少外人无法想象的辉煌和狼狈。
记忆这东西,一下子就被拽回去了。
先是2006年的都灵,她第一次站上奥运赛场,那股子愣头青的冲劲,上来就是一金一银一铜。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这小姑娘不得了。
等到2010年温哥华,她已经不是“不得了”了,简直就是冰面上不讲道理的黑色闪电。
女子500米,从预赛到决赛,她愣是破了两次奥运纪录。那种“今天这金牌除了我谁也别想碰”的霸气,隔着屏幕都能把人震住。
我当时还在上大学,在宿舍里跟室友挤着看直播,她冲线那一刻,我们嗷地一声全跳了起来。
最后,她一个人卷走三枚金牌,创造了历史。
我到现在还记得特清楚,她滑到教练李琰跟前,猛地一下跪在冰上磕头的画面。
那一跪,说真的,当时看得我眼眶都红了。
所有的棱角和锋芒,在那一刻都化成了最柔软的感恩。
那时候,我们都以为,这个从七台河滑出来的女孩,她的时代,不过才刚刚拉开序幕。
谁都没想到,故事会急转直下。万丈高光之后,紧跟着的就是一声惊雷。
2011年,青岛。那一年的夏天好像格外燥热。
短道速滑队集训,爆发了那场震惊全国的“内讧”。
具体细节传得五花八门,但核心就是,王濛和领队王春露起了剧烈冲突,甚至动了手。
结果,王濛手上缝了十几针,更要命的是,一纸通告下来,撤销队长职务,开除出国家队。
这决定一出来,所有人都炸了。
一个功勋运动员,怎么就闹到这份上了?
现在回过头看,她那股“我的眼睛就是尺”的劲儿,那种绝对自信和不容置疑的脾气,既是她碾压对手的刀,也是扎伤自己和别人的刺。
这根刺,成就了她,也差点就这么毁了她。
当时连她的恩师李琰都忍不住公开呛声,说队伍的管理方式有问题。
这事儿,远比一个“刺头队员”的故事复杂得多。
被开除那段日子,她一句话没说,一个人跑去了加拿大,闷头训练。
一年后,风波平息,国家队的大门再次为她敞开。
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觉得王者归来,索契冬奥会,她会用金牌把过去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通通滑进历史的尘埃里。
可老天爷偏偏爱开最残酷的玩笑。索契开赛前,上海。
一次再普通不过的队内训练,队友摔倒时,把她也带倒了。
就那么一下,右脚脚踝,两处骨折。我到现在都不敢去想,当医生把片子摆在她面前时,她那双眼睛里,会是什么样。
是空白?是愤怒?还是一瞬间被抽干了所有力气的绝望?
总之,索契的冰面,终究没能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这一次受伤,几乎成了她运动员生涯一个无法挽回的休止符。
后来她也试过复出,但那道曾经快如闪电的影子,再也追不回来了。
冰面上的“大魔王”时代,就这么落幕了。但王濛这人,你懂的,她不会就这么算了。
她拿起了教鞭,想把自己的一身本事传下去。当教练那阵子,队伍成绩也还行,但总觉得……没能复制她自己当运动员时的那种辉煌。
可能,一个顶级的战士,未必能成为一个同样顶级的元帅吧,这中间的道道,比我们想的要难得多。
2020年,她卸任了。这些年,她和体制、和规则、和命运的反复拉扯,终于告一段落。
好在,离开了赛场的王濛,反而以一种更鲜活的方式,回到了我们眼前。
解说席上,她是最懂比赛的“相声演员”,专业又接地气。
下了直播,她搞起了体育MCN,给那些退役后一脸迷茫的运动员们,蹚出一条新路。
看着现在镜头前挥洒自如的她,我时常会想起那个18岁就在世青赛上,为中国拿下第一块金牌的追风少女。
她的眼睛依然是“尺”,只不过,这把尺子,不再只用来丈量零点零几秒的胜负,也开始度量体育产业的未来,和人生下半场的宽度。
那股子劲儿,换了个地方,烧得更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