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受理电建新能90亿元IPO申请,这事儿一出来,市场就有点热闹。我跟你说,作为中国电建体系里唯一的新能源运营主体,电建新能装机在不断扩张,风电、光伏装机量摆在那儿,数据看着挺漂亮,就是数字背后是现金流和市场价格的拉锯。招股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增量项目机制电价要市场化竞价,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听来挺官方,真心的有点悬。
要扩张就得钱,电建新能这几年靠股东资金、留存收益、银行贷款和发债填窟窿,账面上存续债54亿、银行借款近125亿,刚发过20亿超短融来还息。反正,就是用未来的融资换现在的规模。重资产特征、回收期长、资产负债率上升,这些都是专业术语,但意思很明白负债越来越重,资本结构需要“松口气”,所以下场资本市场扩募,既是主动求变,也是被逼无奈。
市场化带来的不是只有机遇,还有消纳和电价双重压力。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了,利润却下滑,风光平均上网电价下行幅度大于成本下降,发电毛利被挤薄;弃风弃光率在上升,机组利用小时数低于全国均值,这是硬指标,不好糊弄。招股书里说要通过就地消纳、负荷中心配置来缓解,听着像治标的办法,那治本呢?怎么回事?市场竞价的波动性能否被长期受?真假的?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不确定性,难道能靠规模效应就彻底解决?
放眼整个局面,央企系新能源公司纷纷上会募资,华润、新网、华电等都在跑圈。这说明两点一是国家层面推动能源型的力度不变,二是企业对传统融资渠道不满足,想在资本市场找到更长期的弹药。太厉害了,市场上钱和项目都在抢,企业得拼着把电站做大、并网做深,才能在电价市场化里保住利润空间。就是短期的扩张能否换来长期回报,还得看竞价规则、输配网投资与区域消纳能力能不能跟上。
有人会说,央企背景就有靠山,风险可控。但投资不是唱空口号,得看数据和政策落地。电建新能这次募资用途偏向项目建设和消纳配套,能不能把弃风弃光问题真正扭?能不能在波动的电价里保持现金流?市场会给出答案。文章到这儿,留下一点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盯着那些招股书里的小细节,别光看表面,别光听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