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伦敦金融城里的人们恐怕又要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因为英国央行即将上演一出年度大戏,主角们一手高举“鹰爪”,誓言要把利率按死在高位;另一只手却在桌子底下,悄悄准备放出一只代表宽松的“鸽子”。
这种精神分裂般的操作,正是英格兰银行眼下窘境的真实写照。一边是通胀这只猛虎还呲着牙,让人不敢掉以轻心;另一边,金融市场的脆弱神经又经不起半点风吹草动,让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
现在市场上的人基本都猜到了剧本:货币政策委员会那九位大佬,会以绝对优势的票数决定,暂时让4%的基准利率再“躺平”一段时间。这和上个月那场吵得不可开交的会议,简直是天壤之别。
要知道,上次开会时,委员会内部可是剑拔弩张,据说为了一次加息差点没打起来,最后以5:4的微弱优势险胜。可时移世易,风向说变就变。经济学家们私下嘀咕,这次的投票结果大概率是7:2,铁杆鸽派泰勒和丁格拉,估计会是唯二举手要求放水的“孤勇者”。
按不住的通胀小怪兽
让央行官员们集体变“鹰”的头号元凶,毫无疑问,还是那个居高不下的通胀。央行自己的小本本上都写着,这个月通胀率没准要冲上4%的顶峰,这数据,足以让大洋彼岸的美国和隔壁的欧元区都看傻眼。
虽然他们嘴上说着,这次物价飙升有很多“临时工”来背锅,是短期因素。但真正让他们辗转反侧的,是那个叫“第二轮效应”的梦魇。说白了,就是怕老百姓一看东西都贵了,就嚷嚷着要老板加工资,老板手一松,成本又推高了物价,大家一起卷入通胀的漩涡里出不来。
更要命的是,英国经济最近的表现,居然还挺争气。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了0.3%,比大家预想的0.1%好了一大截,上半年甚至还在七国集团(G7)里当了一回领头羊。
尽管央行拼命想淡化这些好消息,反复强调“大家别激动,基本面还很虚”,但这无疑给了他们更多攥紧拳头、保持强硬的底气。他们放出话来:除非看到就业市场彻底“退烧”,潜在的通胀压力明确滚蛋,否则别想我们松开加息的缰绳。
嘴上喊鹰,手里放鸽
然而,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就在利率问题上摆出一副“谁也别惹我”的硬汉姿态时,英国央行却准备在另一个战场上偷偷“放水”。这个战场,就是所谓的量化紧缩(QT)计划。
用大白话讲,QT就是央行把自己以前“买买买”囤下的国债再卖出去,把市场上的钱收回来。可最近英国国债市场被折腾得够呛,波动大得像坐过山车,央行似乎也怕了,打算把“缩表”的油门松一松。
华尔街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都在交头接耳,说央行很可能会把每年卖国债的目标,从现在的1000亿英镑,大刀阔斧地砍到700亿英镑。
这还不算完,据说官员们还会给抛售长期国债的行为设个“限速牌”,生怕一下子卖多了,把本就脆弱的市场给砸个大坑。这种操作,明摆着就是在安抚市场情绪,给过热的债券市场泼点冷水,是彻头彻尾的鸽派手笔。
这次不跟大哥走了
英国央行这种“明鹰暗鸽”的拧巴操作,也意味着它跟美联储的步调,算是彻底岔开了。就在本周四凌晨,美联储那边已经吹响了降息的号角,甚至暗示今年后面可能还有两次。
一个踩死刹车不愿动,一个已经挂挡准备加速放水。英美这对老铁在货币政策上的温差越来越大。市场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自从8月份英国央行释放鹰派信号后,交易员们对年内再次降息的押注就跟退潮一样迅速减少。
现在,市场普遍认为,年底前英国再降息一次的可能性,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如果11月真的暂停降息,那将打破自2024年8月以来“每季度降息一次”的惯例。
更长远的预期已经摆上了台面,市场完全定价的2026年降息预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次。这意味着,到明年年底,英国的利率水平很可能会比美国和欧元区都要高。行长贝利对此似乎也挺满意,前不久还公开表示,他释放的“信号,市场已经收到了”。
结语
所以说,周四的这场大戏,根本不是一道“加息”还是“降息”的简单选择题,而是一场走钢丝般的平衡艺术表演。英国央行脚下的钢丝一头连着抑制通胀的政治压力,另一头系着维护金融稳定的现实需求。利率上的“鹰派”姿态,是说给通胀听的,为了管住大家骚动的预期;而缩表计划里的“鸽派”手软,则是做给市场看的,为了安抚那脆弱的神经。这两手看似南辕北辙,实则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在这片经济迷雾中,找到一条最不容易翻车的路。至于最终效果如何,市场会用真金白银给出最真实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