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啊,别看李健镛这名字在国人耳朵里还不是特响,其实在韩国乃至国际前卫艺术圈,老爷子可是个称得上“狠角色”的人物。
今年都八十三岁了,按寻常人设,本该是含饴弄孙、钓鱼下棋,但人家愣是在涂鸦、肢体和奇思妙想上,把自己的银发年华活成了一场顶级live秀。
最近,李健镛和宝马“搞事情”——直接拿一台最新的i7纯电动豪车下场,把这架品控、设计、性能都拉满的机器玩成了流动画布,艺术圈瞬间炸了锅。
光听这组合你或许会有点晕,八十多岁的韩国前卫艺术大师+德国顶级车厂,风马牛不相及吧?
但故事偏偏就这么上演,而且还让人大跌眼镜。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这辆“能开出去的艺术作品”背后有什么玄机,咱不妨来层层拨开这团五彩云雾,顺着踪迹一点点抽丝剥茧。
说起来艺术、科技、汽车,这三家本来就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表亲”,你爱你的姿态优雅,我守我的运行流畅,大家各美其美,井水不犯河水。
可有意思的是,每当有人胆敢在中间打通任督二脉,神奇的化学反应就出来了。
这次宝马找上门,主动递来i7这块优质“画布”,可见心思不简单。
要不是宝马今年正逢艺术车50周年纪念+韩国区建站30周年,谁舍得让大咖随便涂自己最宝贝的旗舰电车?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种行为,宝马还真不是头一回干。
五十年前的1975年,宝马就把著名的艺术家请来,为赛车涂花画纹,从此开启了所谓的“艺术车计划”。
这下明白了吧?
i7被改造成移动艺术品,可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宝马一贯的骚操作升级版。
问题来了,宝马得了好,艺术家能图什么呢?
你说李健镛这位老先生,挥一挥手就能给新一代旗舰车子整俩亿的流量,他图啥?
答案或许恰恰在这份热情里——老李的作品一直都是把身体本身当作画笔,与世界做一次“无声对话”。
这次涂i7,也是一次跨界版的行为表演,只不过对象从自己的躯体变成了一台点缀着德国科技基因的新能源巨兽。
据说整个创作,他先是选定了鲜艳的大红底色,面积没多没少恰到好处,总体气场那叫一个炸裂。
车身上除去红色,大面积盖住的是人脸、树叶、五官、爱心之类的抽象符号。
乍一看,简直像一群灵感在乐队开趴——没有一次对称、没有“工科男的强迫症”,完全不给叶子和五官留一点平衡。
就连左右两侧的绘画都长得不一样,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有种“有点意思”的躁动。
问题又来了,这长什么样就能叫“艺术”?
你问那宝马i7上的心形图案,真能代表艺术的高度?
其实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健镛就发明了那套“身体即画笔”的狂野风格。
别人刷刷油彩,他直接“上阵肉搏”,用身体“种”出来一片片奇怪的色块。
不夸张地说,老李的抽象,从来都不追求讨好谁,有点像你看一部没字幕的法语文艺片,没看明白也别着急,反正能留下情绪在当下就算成功。
所以这次涂宝马,按他说法,就是希望每个路人,能从车皮的图腾里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哪怕只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落。
你说车主开着这玩意上高速,旁边司机差点没吓一跟头,下车会不会就直呼:大师,这车我真不敢贴膜,加个车衣都觉得破坏气场——确实挺有意思的。
可问题还没完,宝马那么多工程师,这活难道简简单单就是“让艺术家高兴”?
宝马韩国负责人倒是不遮掩,他们说这艺术车,反映了驾驶者和机器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算变相讨好一波“人因工程”爱好者。
怎么理解?
宝马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车不是冷冰冰的机械,艺术一介入,情感温度直接拉满——开这车的人和机子仿佛跳起了一小段交谊舞。
你还别说,这年头什么AIGC、情感智能正流行,宝马正好顺着把品牌故事讲成一个能移动的情感连接点。
嗯,营销手法没输过。
再往深层里面看,宝马让“人和物”的界限变模糊,你说车还只是车吗?
李健镛点头认同:艺术其实就是桥梁,让人和科技、不同身份、不同视角全都能串起来,拉手做一场新式串门。
话说回来,这辆特立独行的电车也不是只在朋友圈里刷个存在感打卡。
9月3日到6日,宝马专门在首尔豪掷空间,举办了一场“时髦又带点高冷”的车展,名字就叫BMW Lounge。
这场展会不光请来i7,李健镛手下还有18辆迷你艺术车作陪,看起来真有点小型“行为艺术跑车节”的架势。
朋友圈摄影爱好者大概又要批量出动,下一个流量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些涂满红色与人的图像的车身上。
盛典高潮也没藏着掖着——9月4号,大师本人还要在现场即兴挥洒,来一场灵感说来就来、不按套路的现场新作。
说不定,到场的观众也能沾点灵感雨露,被这台艺术i7给“开光”。
这么一闹,大家又不禁要问,这事到底是艺术自嗨,还是科技联欢?
宝马的算盘其实很露骨:自从玩上“艺术车”,每过十年都能捡回一波品牌热度,有点那种“用文化给品牌续命”的意味。
你看前几任宝马艺术车,有的开进巴黎卢浮宫,有的直接被炒成拍卖晚宴上的宠儿,想想都让无数汽车控、收藏家眼馋。
这样正好让公司淡化那些避不开的能源、环保、智能转型压力,给大家留点“有温度、有姿态”的品牌人格。
而对李健镛这种一辈子在艺术圈摸爬滚打的老玩家来说,这场合作何尝不是一场关于“作品能上路”的试炼?
以往的画作乖乖地待在展馆或家里,而这回,它活生生成了马路上的流动“盲盒”,没准还碰上谁拿手机一顿狂拍。
有艺术能“流动”,能被拥抱,甚至能在晚高峰拥有自己的BGM,是不是正好与大师始终追求的“生活即艺术”理念遥相呼应?
当然,现在也不是都在给宝马和大师鼓掌,质疑的声音不少。
有人觉得汽车到底该是量产效率的代表,艺术画上去后,下一步要不要考虑“艺术车摇号”?
还有人吐槽,你这涂装暗藏“装X”嫌疑,主角成了富人的玩意,跟老百姓有啥关系?
这些疑虑说实话也挺真诚。
但话说回来,大众对艺术本来就会有点“遥不可及”的迷思,艺术要不是三五年翻腾一次主意,反倒撑不住自己的“反叛精神”。
事实上,哪怕是宝马艺术车这种号称“文化名片”的项目,最初几年也一度没人买账,直到有一天大家发觉,这玩意反而记录着大时代变迁下,人和机器、情感和科技的“高光片段”。
想想看,当年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被当成神经病,现在哪一册艺术史不是全篇彩页?
艺术,说白了就是那点反常识的能量,老李和宝马也只是各取所需,顺手打开点新的联结点而已。
一圈讨论下来,其实裹着科技外衣的艺术、打着艺术标签的科技,早就进化到了彼此呼吸、相互掺杂的境地。
只要场景得到,人、机器、艺术、情感、消费,它们生生不息地融合、转换、碰撞,未来甚至可能还有更“离谱”的玩法。
等你某天在大街上碰见一辆五颜六色的“行为电车”,别惊讶,那说不定是下一个时代的路上“梵高”。
还剩一个疑问:这场艺术与科技的联名,会不会真让咱跟高冷的电车擦出点火花,还是又一次隔靴搔痒的“流量把戏”?
又或者,下一个和宝马携手画车的,会是哪位风格各异的天才?
不如留点悬念,边看、边想、边期待。
你是怎么看这场大师和大厂的“艺术联姻”?你觉得实体汽车成为艺术的画布,是天马行空还是真正的创新?欢迎在评论区抛出你的独特见解!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