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9日,越南高平山区。
雾气像一张灰色的帘子,遮住了峡谷里的一切。被打散的化肥袋在小木屋里飞舞着白粉,硝烟中隐约传来越南话的怒吼声。
「亚利里亚利!快出来投降!」
木屋里,陈书利握紧手中的冲锋枪,子弹只剩下最后二十发。身边六个战友,有三个已经负伤,血迹斑斑。
外面,上百名越军正在收紧包围圈。
这时,这个年仅23岁的班长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这场绝望战斗的走向。
01
2月17日凌晨4时40分,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爆发。
第41军121师361团作为穿插部队,任务是迅速突破越军防线,直插班庄地区,切断高平越军的退路。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奔袭战。
但越南北部的地形,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复杂。
陈书利所在的8连作为团里的尖刀连,原本应该紧跟主力部队行进。可是2月18日夜里,当部队行军到通农县附近时,浓雾突然弥漫整个山谷。
「跟紧!不要掉队!」
连长的喊声在雾中忽远忽近。
陈书利带着全班战士摸黑前进,脚下是泥泞的山路,两侧是看不见底的深谷。突然,前方传来激烈的枪声——越军特工队伏击了后勤梯队。
混战中,361团队伍被彻底打散。
天亮时分,当雾气散去,陈书利发现身边只剩下副班长韦程儒一人。连队在哪里?主力在哪里?他们完全失去了方向。
更要命的是,远处山头上,越军的身影正在移动。
02
就在陈书利和韦程儒商议下一步行动时,附近的灌木丛里钻出几个人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陈书利立即举枪警戒。
「自己人!自己人!」
原来是同样掉队的战友:3营炮兵连战士李胜华、胡清祥、马占社,3营机枪连班长黄志荣、战士熊武俊,还有4连战士陈武贤。
7个人,来自4个不同连队,互相之间大多不认识。黄志荣的左臂被弹片划伤,马占社的腿部中了子弹,行走困难。
武器更是少得可怜:1支56式冲锋枪,2支半自动步枪,9枚手榴弹,子弹总共不到1000发。
面对这种情况,陈书利果断提出:「现在情况危急,我们必须组成一个临时战斗小组。大家都是党员团员,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活着回去,我提议由我来当这个临时班长。」
大家一致同意。
陈书利迅速做出部署:「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主力部队,但现在到处都是敌人,不能盲目行动。先沿公路向前走,通过脚印和枪声判断主力方向。」
7个人小心翼翼地沿着公路前进。越南的公路很窄,两侧都是茂密的丛林和陡峭的山坡,是天然的伏击地。
走了不到三公里,前方传来枪声。
李胜华和熊武俊主动请求前去侦察,结果遭遇了埋伏在石山上的越军。李胜华当场中弹牺牲,熊武俊右肩受伤,跌跌撞撞地跑了回来。
「李胜华牺牲了!」熊武俊痛苦地报告。
陈书利紧握拳头,心中涌起巨大的愤怒。但他知道,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
「我们现在被敌人发现了,不能再乱跑。」陈书利环视四周,「前面有个小房子,我们先占领那里,站稳脚跟,等天黑再突围。」
03
这是一座越南农民的仓库,用竹片和泥巴砌成薄墙,屋顶铺着红瓦,里面堆放着一袋袋化肥。
位置很险要:西侧是一条小河,河上有座铁桥;东侧是公路;南北两面都是开阔地,视野很好,但也意味着无处可躲。
陈书利快速勘察地形后,做出了关键部署:
「用化肥袋垒工事,陈武贤用半自动步枪守右侧,韦程儒守后方,我用冲锋枪守正面。其他人压子弹,拧手榴弹盖,严密监视。」
刚刚部署完毕,山坡上就出现了越军的身影。
起初只有十几个人,很快增加到几十人,最后竟然聚集了上百人。越军显然没想到这个小房子里只有7个中国兵(李胜华已牺牲),还以为是什么重要目标。
上午10时,越军发起第一轮冲击。
「打!」陈书利一声令下。
三支枪同时开火,子弹准确地射向冲在前面的越军。当场撂倒四五个,剩下的赶紧卧倒找掩护。
越军退下去重新组织,很快又发起第二轮进攻。这次他们分成三路,企图多面夹击。
但陈书利早有准备。他是连队有名的神枪手,此刻正好发挥特长。每一发子弹都精准无比,几乎弹无虚发。
更要命的是,几个越军想从河对岸迂回,偷偷摸上铁桥。韦程儒发现后立即报告,陈书利拿过半自动步枪,三枪三中,把铁桥上的三名越军全部击毙。
激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越军一共发起了9次冲锋,每次都被打退。
04
下午,越军调来了60毫米迫击炮。
炮弹在小房子周围爆炸,泥块、竹片、瓦片和化肥粉尘漫天飞舞。房子被炸得千疮百孔,7个人灰头土脸,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他们以为把咱们炸死了!」陈书利敏锐地观察到越军的动向,「都别动,装死,等他们靠近了再打!」
果然,越军以为中国兵被炮火消灭了,一个排的兵力吱哇乱叫着冲过来。
等到距离只有几十米时,陈书利突然大喊:
「打!」
7个人同时开火,手榴弹也一个接一个地扔出去。越军万万没想到这些中国兵还活着,被打得措手不及,丢下五六具尸体狼狈逃窜。
但是,弹药越来越少了。
黄昏时分,胡清祥被跳弹击中头部,鲜血直流。马占社的伤腿更严重了,几乎无法行动。7个人中已有4个伤员。
陈书利清点弹药:冲锋枪还有20发子弹,两支半自动步枪各剩十几发,手榴弹只剩3枚。
越军还在外面等着,夜色即将降临。这是最关键的时刻——
此时,陈书利做出了那个改变战斗走向的重要决定。
他对所有人说:「天快黑了,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我来掩护,你们分批突围。记住,一定要活着回到部队!」
在这个生死关头,年轻的班长准备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争取逃生的机会...
05
夜幕完全降临时,陈书利的计划开始实施。
「我先向右边开火,把敌人吸引过去,你们从左边的河沟突围!」他握着冲锋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韦程儒急了:「班长,一起走!」
「这是命令!」陈书利断然拒绝,「我是班长,就要对大家的生命负责。你们活着比我一个人活着更重要!」
没有时间犹豫了。陈书利端起冲锋枪,对着右侧山坡猛烈扫射。枪口喷出的火焰在黑夜中格外醒目。
「在那边!追!」越军果然被吸引,大部分兵力朝右侧追去。
趁着这个机会,韦程儒背着马占社,陈武贤搀扶着胡清祥,黄志荣和熊武俊相互支撑,悄悄从左侧的河沟里摸出去。
陈书利在黑暗中与越军周旋了整整两个小时。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居然成功甩掉了追兵。
但是,一个更大的考验在等着他——在接下来的五天五夜里,他要独自一人在越南的深山老林中求生。
06
从2月19日夜里开始,陈书利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五天五夜。
子弹早已打光,身上只剩一把刺刀和一支钢笔。饥饿、寒冷、疲劳轮番折磨着他。白天不敢行动,只能躲在山洞里或密林深处;晚上借着北斗星辨别方向,朝着祖国的方向前进。
第二天,他在一条小溪边发现了越军丢弃的半包干粮。那几块发霉的压缩饼干,成了他的救命粮食。
第三天,干粮吃完了,他开始啃树皮、吃草根。胃里翻江倒海般疼痛,但他不敢停下脚步。
第四天,他的双脚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但一想到牺牲的李胜华,想到突围的战友们,他咬牙继续前进。
最绝望的是第五天夜里。陈书利蜷缩在一个山洞里,浑身发抖,几乎要放弃了。他掏出钢笔,在一张纸上写下遗书:
「亲爱的父母:儿子可能回不来了。但儿子无悔,为了祖国,为了战友,死而无憾。如果有来生,儿子还要当兵,还要保卫祖国...」
写完遗书,陈书利把它塞进内衣口袋,闭上眼睛等死。
07
就在陈书利以为自己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时,远处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解放军的冲锋号!
2月24日下午,我军追击部队的炮声震撼着深山峡谷。陈书利挣扎着爬出山洞,远远地看见了五星红旗!
「解放军!解放军!」他声嘶力竭地大喊,向着红旗的方向跌跌撞撞地跑去。
当战友们看到这个瘦骨嶙峋、满身血污的身影时,几乎认不出来了。这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陈班长吗?
「我是361团8连班长陈书利!」他用最后的力气喊出了自己的番号。
战友们冲上来扶住他,许多人都哭了。在场的一个战地记者立即采访了他,这段采访后来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威震峡谷七勇士"的英雄事迹。
更让人惊喜的是,其他6名战友也陆续与部队会合了。韦程儒、陈武贤、熊武俊最先归队;胡清祥背着马占社,在山上坚持了6天后被后续部队救下;黄志荣在突围路上又遇到越军特工,战斗后也成功归队。
7个人,除了李胜华壮烈牺牲外,其他6人全部生还!
08
战后统计,这场被称为"威震峡谷"的战斗,7名战士用3支枪,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击退越军10余次冲锋,击毙敌人67名,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陈书利和陈武贤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胡清祥荣立一等功;黄志荣荣立二等功;韦程儒、马占社、熊武俊荣立三等功;李胜华烈士被追记三等功。
他们的事迹很快被改编成连环画《威震峡谷七勇士》和《孤胆英雄》,在80年代风靡全国,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多年后,已经转业地方工作的陈书利在接受采访时说:「那时候我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给祖国丢脸,绝不能让战友白白牺牲。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那场战斗中,当陈书利做出用自己掩护战友突围的决定时,他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英勇,更是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正是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让7个掉队的士兵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
翻开那段历史,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峡谷中响起的枪声,看到硝烟中挺立的身影。那些年轻的面孔,那些青春的生命,他们用鲜血诠释了什么叫做军人的使命,什么叫做无畏的勇气。
参考资料与文献引用
《难忘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全纪实》- 中国军网
《步兵第121师361团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实》- 梁丁南参谋长口述
《对越反击战,121师打得最艰苦,伤亡团以上军官最多》- 知乎专栏
《威震峡谷七勇士》相关新闻报道和连环画资料
《对越自卫反击战》官方战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