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普京2003年拒绝直连中国原油管道,哈萨克斯坦凭过境费十年获利超15亿美元

普京2003年拒绝直连中国原油管道,哈萨克斯坦凭过境费十年获利超15亿美元

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资源丰富,向中国出口本可实现高效直达,但因2003年前后普京主导的战略决策,将管道优先通往纳霍德卡港口,以期兼顾日本、韩国等多方市场。此举导致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不得不经由哈萨克斯坦过境,每吨需支付15美元的费用。

2014年起,俄罗斯每年通过哈萨克斯坦输送至中国的石油约700万吨,仅过境费就为哈方带来1.05亿美元收入。到2024年,这一转运量增至1000万吨,年度收益稳定在1.5亿美元以上。根据中俄双方2022年的长期协议,在未来十年内,通过哈国转运的俄原油总量将达到1亿吨,为哈萨克斯坦带来超过15亿美元进账。这还未计入相关增值税和附加服务收入。

据路透社报道,中俄原油管道建设曾因路线选择分歧而反复推迟。1997年至2003年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能源合作协议,并迅速推动中哈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及肯基亚克—库姆科尔段两期工程落地,总长2800公里,使得中亚成为东亚能源供应枢纽。据国际能源署数据,中哈管道现有最大设计输送能力已达每年2000万吨,是区域内最重要陆上石油通道之一。

与此中俄直接连通的大庆线直到2011年底才正式投产,比中哈线路晚了近六年,即便2018年底扩容至3000万吨/年的双线规模,也难以完全替代对第三国过境依赖。在西方制裁压力下,2022年以来俄罗斯东向出口激增,对华供给主要依赖经由哈国渠道完成。据央视新闻披露,仅2023年度,经该线路进口中国的俄原油占比已突破40%。

除收取固定过路费外,托卡耶夫政府近年来不断强化对本土能源产业链的话语权。例如里海地区卡沙甘、腾吉兹等大型项目持续释放产能,不仅保障国内需求,还借助CPC(里海管道联盟)体系多元化出口欧洲与亚洲市场。《金融时报》援引行业分析称,目前全球范围内具备类似“枢纽+租金”模式且掌控大宗流量主动权的新兴国家极为有限,而在欧亚大陆格局重塑背景下,这种地缘红利尤为突出。

政策层面,自2024年以来,阿斯塔纳议会已批准延长与俄罗斯关于石油转运协议至2033年底,并保持单价不变,由KazTransOil公司负责全程运营维护,其发言人公开表示:“这项业务将继续支撑国家财政稳定,同时提升区域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务院文件显示,自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欧也加紧同包括中亚在内的新兴供应链合作谈判,以分散传统进口风险。

目前,中国除持续推进缅甸、中巴经济走廊等替代性陆上通路建设外,对于保障从北部获得稳定、多元化石源投入巨大资源。《环球时报》报道指出,“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项目正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但短时间内仍无法缓解现有液体燃料运输瓶颈。无论是出于经济利益还是地缘安全考量,各方均高度关注跨国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所引发的新一轮利益再平衡过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军事史实参考。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