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的一句话打破了国际舆论的平静:“在对抗西方的斗争中,俄罗斯将中国、朝鲜、伊朗视为盟友和伙伴。”这一表述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复杂光谱——当俄罗斯在承受3万项国际制裁的压力下,当“海上联合-2025”军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拉开帷幕,这个“盟友”称谓的背后,既有法律文本的精确界定,也有地缘现实的弹性解读,更暗含着多极化世界秩序的重构逻辑。
一、称谓的温差:从法律定义到战略默契
佩斯科夫的表态首先遭遇语义学的拷问。中俄2024年联合声明中明确强调,两国关系“超越冷战军事同盟模式,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性质”。这种官方表述与“盟友”称谓的微妙差异,揭示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名义盟友”与“实质协作”的分野。俄罗斯与伊朗2025年生效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规定,一方遭侵略时另一方“不得援助侵略者”,但未承诺军事支持;而俄朝协议中“全力支持”的条款,则更接近传统军事同盟的表述。三种不同的合作范式,使得“盟友”一词在法律层面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
这种差异在行动层面尤为显著。伊朗与俄罗斯在阿曼湾的“海洋安全带2025”演习,聚焦反海盗与海上通信安全,参演的中俄伊舰艇以非对称作战装备为主;而中俄“海上联合-2025”军演则直指“西太安全威胁”,包含联合护航、导弹实射等高度协同科目。对比两次演习的科目设置与装备层级,不难发现“盟友”称谓下的实质协作存在明显侧重——中俄侧重体系化安全协作,俄伊聚焦区域威慑,俄朝则偏向传统军事互助。
中国的态度更凸显称谓的敏感性。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拉夫罗夫时强调“推进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回避“盟友”表述;而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坚持“不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援助”的立场,更与传统同盟义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谨慎背后,是中国对“结伴不结盟”外交原则的坚守,也是对自身战略自主的捍卫。
二、制裁下的抱团:3万项限制催生的协作逻辑
佩斯科夫的表态,本质上是对西方极限施压的战略回应。截至2025年6月,俄罗斯承受的国际制裁已达30159项,美国以7384项居首,瑞士竟以3561项制裁成为“最积极的中立国”。这种全方位封锁迫使俄罗斯重构对外合作网络,而中、朝、伊恰好构成了其突破围堵的三大支柱:中国提供工业制成品与市场准入,伊朗贡献能源与区域影响力,朝鲜则在军事后勤领域提供支持。
经济领域的“去美元化”协作尤为关键。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已达65%,俄罗斯向伊朗出口的S-400防空系统采用人民币与里亚尔混合结算,这种货币联盟有效对冲了SWIFT制裁的冲击。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与三国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7%,其中与中国的能源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伊朗对俄石油出口量翻倍,形成了“资源-制造-市场”的互补闭环。
安全协作则呈现“问题导向”特征。针对北约东扩,中俄定期组织战略轰炸机联合巡航;为反制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威胁,俄罗斯向伊朗提供“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面对美韩军演压力,俄朝频繁开展炮兵协同训练。这些合作虽未形成统一军事集团,却在各自关切的安全议题上形成了“背靠背”的威慑能力。正如俄罗斯军事科学院报告指出:“在西方制裁的压力下,非对称协作比传统同盟更具韧性。”
三、多极化的试验场:从对抗工具到秩序理念
佩斯科夫将“对世界秩序的看法相同”作为盟友定义的核心标准,这揭示了更深层的战略共识。中、俄、伊、朝均主张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单边制裁与“长臂管辖”,这种理念共鸣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协作:在联合国安理会,四国在反对外部干涉叙利亚、委内瑞拉等问题上投票一致性达82%;在金砖机制内,中俄共同推动伊朗、朝鲜加入扩员进程;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四国联合倡导的“发展权优先”理念获得广泛响应。
这种协作正在重塑国际关系的权力结构。当俄罗斯与伊朗共同开发里海油气资源,当中国与俄罗斯共建北极航道,当朝鲜的炮弹生产线与伊朗的无人机技术形成互补,这些突破传统地缘边界的合作,本质上是对单极霸权的集体反抗。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模拟显示,若西方对俄实施全面能源禁运,中伊两国可通过替代渠道填补85%的供应缺口,这种“抗风险联盟”的潜力让西方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但“理念同盟”的局限性同样明显。中俄在中亚影响力的协调、俄伊在叙利亚利益的分配、朝韩半岛问题上的策略差异,都可能成为协作的暗礁。更关键的是,中国坚持的“不结盟”原则与俄罗斯需要的“显性支持”之间存在天然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四国协作难以走向制度化同盟。
佩斯科夫的“盟友”称谓,最终可视为一种外交修辞与战略宣示的混合体。它既非法律意义上的同盟宣告,也非简单的政治表态,而是俄罗斯在特殊国际环境下的生存智慧——用最低的制度成本,整合最大的协作力量,对抗最严峻的外部压力。在这个意义上,称谓的准确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现实:一个由多元力量共同塑造的新世界秩序,正在制裁与反制裁、围堵与突围的博弈中缓慢成型。而中、俄、伊、朝的协作,正是这个新时代的重要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