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从直7下马到直8L亮相,中国中型直升机,走出一条艰辛自强路

1990年代的老照片被翻出来,微博、头条、论坛都在讨论。海军舰载型直8L首次亮相,几乎全网的关注点都落在了涂装和舱门布局。有人截图后不屑地感叹:“这不是又是直8改改?”声音很大,有点刺耳,一时引出无数“懂哥”下场。直8家族招式繁多,型号命名一个紧跟一个,直8L、直8G,名字已经让新人眼花。可反复刷屏,真正谈得明白这条技术线的——不多。直8背后的故事还不止这些,它的“源头”直7,几乎被遗忘。其实,直7当年是有机会抢头条的。可后来它没走远,资料都非常零散,理由说出来也不遥远,想想也不是不能理解?

1968年开局,直7项目被点名。那时候,中型运输直升机还算不上万能战力,却是地面部队和空军争抢的新宠。最大起飞重量要跑到14.4吨,载重3.5吨,能吊带坦克就更好了。团队没一点保守,设计思路乱开。苏联米8拖进来,美国CH-53叫来参考,机身布局一看就有CH-53的影子。定位上,有点像现在网文里角色借鉴,各种国外经典机型的融合。这种风格其实蛮大胆,换到今天大多数方案早就被吐槽“拼凑”。偶尔翻到早期图片,还能找到和米8、超黄蜂对比的细节。看上去有点新鲜,也有点生硬。

原型机飞出来了,两架,测试记录藏在资料里。进度开始还行,没出什么大事。只是好景不长,现实的压力挥不掉。核心问题是发动机。涡轴领域空白一片,再聪明也没法搬出大功率量产线。直7目标绑定涡轴5A发动机,每台要跑到2200千瓦。对比一下,那会儿国际上的同类机型也就类似数字。但国内看起来不现实,技术瓶颈直接就是打脸。有人查过数据,做个对照。2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是中国进入2020年代才完成的,几十年前想要2200千瓦,属于说大话?不只是发动机卡脖子,零件质量、生产设备、装配方法都跟不上。故障太多,批量不上线,有些测试报告写得很委婉。其实就是说没法用。每个阶段问问也没法解释。

军方那边等不及,任务需求一天天加重。拖着等待也不是办法。跟现在很多项目其实一样,到了瓶颈就得选项重启。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决策层把眼光投到欧洲。70年代初考察团去法国,超黄蜂看了一圈,被认为合适。13吨级,中型运输,服役时间久,参数稳。没细想直接引进,买了14架,动作不算慢。国产化又说起,有人以为仿制速度很快,事实并不理想。核心技术吃不透,零部件仿制很多都吃力。快到80年代,国产化超黄蜂还是没完全成型。

那两架直7原型,像是尴尬的插曲。

1979年,项目叫停,算是无奈了。国产化超黄蜂上场,两边资源全部倒向新方案。其实每个科技计划里都有这类中断,但直7格外明显。直7的遗憾感,外行看不到;但科研圈里记得很清楚。技术断档、工艺跟不上,时代也推着他们转型。之后的故事就越来越像现在的主线。1989年,中国第一架国产超黄蜂下线,改名为直8。直8初期依赖进口件,没人避讳。涡轴发动机的问题还在,解决不了,性能不到位。大部分使用场景也就停在试用。

国产化比例慢慢提高。研发队伍换代,技术提升,越来越多零件可以国产。直8想上量难,关键点还是发动机。没足够功率,做不到大规模实战选用。这种卡脖子现象持续了差不多30年,直到涡轴6C定型,才算迈出来。之前有人说直8不会赶超国际主力机型,其实那会儿也没底气。发动机技术提升,配套系统才能拉起来。十年前还在担心“被牵着鼻子走”,现在来看反而有些乐观了。

直8G针对高原环境改装,不少实战例证。西藏、云南地区部署,有现场照片流出,显示高海拔飞行表现稳定。有点像是用一批高原特型在试验,口碑不错。直8L升级更明显,小道消息称最大起飞重量是15吨,装装备也不难。甚至有业内称其可以装下山猫全地形车,和欧洲EH-101一较高下。看着这种数据,国内对比国外机型更有底气。再说悬念,其实是外界最关心的——舰载型直8L,全新舱门设计,宽体布局,未来用在两栖登陆要用得到?

现在直8系列铺开,陆军航空部队、舰队、特种部队都有列装。看着型号越出越多,有人在调侃“家族化管理”,有点像手机厂商一季三机。有人说直7的失败没什么意义;但细看资料发现直7的工程测试反而让团队吃透了不少新东西。设计思路开放,在八十年代是大突破。就像有些做产品的团队先试错,最后方案定下来才敢大规模量产。你说直7无用?其实正相反。国内直升机技术从无到有,直7累积了大量设计和测试方法。这些早期失败经验直接转化成直8的底子。

很多经验都是直7的遗产,这事儿要是细查还挺动人。

也有人觉得,早期失败就是浪费经费,拖慢进度。其实说得也对。团队有时在两难之间反复拉扯。失败案例太多,不只是直7。国外也有一堆项目类似,CH-53早期也不是一次定型。技术突破本就没那么直白。每一次项目中止,不见得当下能看见价值,过几年回头一看全是经验。虽然也有说法,直7浪费了一代工程师的精力,不过好像也没法一概而论?

到了现在,同样的逻辑不断出现。批量投产、性能升级、国产化率提升都要考核。军方对任何型号的要求都在增强,直8家族格式化,直8G、直8L,模块化推进。根据权威数据,2023年中国中型直升机的批量生产才真正上量,这里面直8G、直8L占比很高。美国、欧洲机型一线专家评估,认为中国直升机技术进步速度甚至超过预期。对比以往数据,近年来发动机国产化率提升到70%以上,算得上转型。

这么多型号同台竞技,用户需求和技术现实的混战其实挺正常。

从直7失败一直卷到直8L批量装备,几十年腾挪转型,研发队伍换了一拨又一拨。现在直8L上舰,陆战队的战术选择更多。早期的技术路线不算完美,甚至有过“误判”。有些节点其实可以提前甩掉老方案,但也有说法认为,正是这些摸索才有后续进展。现在看,直8的推进有些急躁,但直7那种完全不计成本冲刺的思路也不适合现在。实际情况复杂,不太容易定论。专家口径也是反复变化,去年说直7技术不成熟,今年又强调其历史作用。

这种前后矛盾的评价,其实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每一个项目的起落都不是一条线。直7的失败,直8的多元,背后映射的是整个航空工业的轨迹。从试验到选型,再到量产到服役,路线错综复杂。关键人员也在轮换,资料里名字换来换去。有时想想,某个失败项目也许才是下一步的跳板。对比国际数据,国内直升机发展时间不算长,但某些节点上突破速度却很快。再怎么说,几十年的积累都在这里,白纸从不会自成画卷。

最后,这一系列的直升机故事,没有太多完美结局。走到今天,不算完结,也不算开端。直8家族继续扩展,舰载型的亮相只是又一个新操作。早期的直7努力、后来直8的腾挪,成了行业的底色。无人能清楚预期下一个拐点在何处,现有资料和经验都只是路上的背景。所有变化,或许都只是积累和遗忘交错的结果。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