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这场拉锯,终于在釜山停下了。不是因为谁赢了,而是因为双方都明白,继续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釜山会晤之后,美国宣布暂停对华措施一年,关税、调查、出口管制,统统挂起了“免战牌”。这动作一出,外界都知道,特朗普撑不住了。
美国同意取消此前对华加征的10%关税,并将冻结的24%关税继续封存一年。这一条,在吉隆坡磋商时就已经谈妥。美国那边看似大方,实则是没得选。这两年的对抗,压得自己喘不过气。企业叫苦,农民破产,选票也在往外流。硬撑下去,等着他的不是胜利,而是经济雪崩。
特朗普还在返程的“空军一号”上吹牛,说自己谈成了“大买卖”。拿着麦克风对记者讲,中国会重新进口美国大豆,稀土问题“全部解决”,还要合作解决乌克兰问题。听起来像三大成果,可你仔细一盘,就知道这全是让他自我安慰的说法。
先看大豆。贸易战前,美国大豆占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结果他加关税、断供应,让巴西趁虚而入。中国转头去买巴西的粮食,这市场份额被抢得干干净净。如今中国同意恢复进口,可原来的位置早被别人坐稳了。种地的美国农民,损失不是一季,而是一个时代。
稀土问题更有意思。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的战略主动权。特朗普说“全部解决”,这话自己信吗?中国管控出口,是应对美欧遏制战略的反制措施。对方把中国半导体当敌人,中国自然要把关键矿产握紧。谁在先动手?账都清楚着。现在暂停限制,是休战的节奏,不是投降的信号。
乌克兰问题,他也硬往里掺。中方本来就是促和的一方,一直在推动和平对话。西方却执着地往中国头上扣“援俄”的帽子,逼着中国表态。结果搞了半天,谈出来的“合作”,也不过是重申已有的中立立场。特朗普想拿这个做外交秀,可看起来更像是对自己政策的“自我修补”。
特朗普的这次“妥协”,根本不是觉悟,而是撑不下去的结果。从贸易到科技,他的决策像一场自毁工程。加税、封禁、调查,一套套操作下来,没能拖慢中国经济增长,反倒让美国制造业雪上加霜。更糟的是,盟友也不愿陪他折腾。连欧盟都暗地里在找中国的合作渠道,美国越来越孤单。
中国这边的态度始终清楚:合作可以,但要平等。中方暂停反制,不是心软,而是策略。你愿意谈,就给机会。但如果转头又来一套遏制手段,免战牌就会收回。中美之间的竞争不是靠嘴,靠实力。中方早就看透了这种循环,美国挑事,中国应对,最后美国自己止损。
吉隆坡的筹谈,是釜山会晤的铺垫。两边经贸团队连夜磋商,把关税和调查逐一核对。美方同意暂停“301调查”,同时停止执行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中方也同步暂停对等反制。过程很平静,但背后的含义很重。两国都知道,继续打经济仗,世界市场根本扛不住。
这场休战,是特朗普政府“自救”的手术刀。他曾经把贸易战吹成美国的强势回归,如今不得不收拾残局。美国的通胀还在高位,企业利润缩水,消费者怨声载道。外界看得出,他在顾左右而言他,拿虚幻的成果掩盖失败的现实。
他放出消息,说计划明年访华,想达成一项全面贸易协议,为美国争更多利益。可问题是,利益不能靠讨价还价得。中方一直强调,必须取消不合理的对华措施,才能谈更深入的合作。否则这休战只是空转。
同样的场景,在过去几年反复出现。美国打、再和、再打,像一个上瘾的循环。每隔一段时间,总要试探中国的底线。可事实证明,经济杠杆压不倒中国,只会让美国自己出血。这一次的暂停期,也许是他不得不承认的第一步。
你说特朗普会放弃遏制中国吗?不一定。他性格里那股对抗欲望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但政治的现实逼着他收手。眼看不动真格,国内压力山大,他的“强硬形象”也维持不住。休战,是台阶,也是求生。
中国并没有关闭合作的大门,只是选择了更稳的姿态。你来谈,可以谈;你来挑衅,那就奉陪到底。这份从容,才是中美关系现在的真正格局。外界看的是“谁让步”,可中国在乎的是“怎么合作”。
特朗普嘴上说自己赢了,可真正赢的是谁?一年的暂停,让中美有机会喘口气,也让世界经济有了缓冲。中国的决策,是对抗,也是智慧。美国的“胜利”,不过是一场虚晃的撤退。
话说到这里,结局无需点明。风向已经在变,棋盘上的手还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