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22日那天,阿根廷政府突然出手,决定停止对大豆、玉米、小麦这些农产品的出口税,原本还收着26%的税率,一下子归零。官方说这是为了迅速引入一点外汇,因为比索的汇率跌得很厉害,央行在短短三天内就卖出了11亿美元来稳住局势。
原本这政策计划一直到10月31日才结束,或者出口申报总额达到70亿美元就停止,但没想到,短短三天时间里,申报额就拼命冲到70亿,那税率一看又得恢复原样。阿根廷的经济结构太单一了,主要靠卖初级产品换外汇,抗风险能力差得很,政府总是在收税和放宽政策之间折腾,这回实在是急眼了,临时抱佛脚,好似没办法再拖。
米莱这个家伙,一当总统以后推了不少紧缩措施,本意是想缩减公共支出、推倒国有企业啥的,可到了2025年,通货膨胀还是挺高,债台还堆得山一样,外汇短缺的问题也变得特别难搞。他在2023年11月赢得选举,票数是55.7%,那会儿还在挥舞电锯,说要拆掉官僚体系,但现实可是挺骨感的,到2025年的中期选举前,经济压力已经大得吓人。
这次税停的措施一出来,国外买家都跟着亮了眼,尤其是咱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反应得可快了。政策一公布当天,中国采购队就敲定了10艘船的大豆订单,每艘大概6.5万吨,第二天又追加了10艘,总共搞到20艘,差不多130万吨左右。这量啊,基本上是中国一个月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了。有传闻还说可能会扩到35艘,超过200万吨,反正数据表明,到2025年9月,阿根廷对华出口的大豆,创下了七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之所以这么积极,原因很简单:手里掌握着底牌。中储粮囤了4500万吨大豆,储备充足,够国内用几个月,心态也稳。再说,几经布局,供应链早就多元化了,哪还能只靠一篮子鸡蛋?从2025年前九个月来看,巴西进口量达到6370万吨,较去年增长了2.4%;阿根廷进口了290万吨,同比增长31.8%,创出新高。至于美国,九月份直接就没进口,这还是2018年11月以来的首次,主要原因是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关税横飞,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干脆就转向南美和其他地区。俄罗斯、乌拉圭、加拿大这些国家的大豆也加快进入中国市场,风险多元化策略稳得很。
可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阿根廷的政策调整得太快了,9月25日就宣布结束了。已经有一些中国的船快到港口了,可偏偏不能免税装货,只能只好掉头走人,改去巴西或者别的地方。贸易商们都急疯了,赶紧重新谈合同,估算损失,想办法避免供应链出了状况。
事情闹得挺厉害,阿根廷的农民和出口商们都怨气冲天,说这政策太冲动,只照顾了那12家大企业,好像全部好处都让他们占了。肉类和家禽的出口税还继续免着,但大豆这块儿就彻底出问题了。米莱政府本打算靠这个办法赶快赚外汇续命,谁知道反而暴露了经济上的软肋,央行里的交易员拼命抛美元,外汇储备快吃紧了。
说到人民币这事儿,在中阿贸易中变得越发重要。中国银行自2019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设了分行之后,就开始推进人民币业务,到了2025年9月22日,还举办了个跨境人民币推介会,参加的可是超过百家的当地企业家,展示了不少结算方案啥的。阿根廷外汇短缺得厉害,与中国的货币互换线就变成了救命稻草,最初规模是18亿美元,激活了一部分的5亿美元。到2025年4月10日又续签了12个月,但付款时间又推迟到2025年。
这次互换帮阿根廷减轻了对美元的依赖,也带来了不少流动性资源。中国在向阿根廷进口货物时,用人民币结算变得更加顺畅,方便不少。官员们公开否认脱钩的说法,强调这合作是外汇渠道的正常出路。放眼全球,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稳步前行,已成为阿根廷外汇储备中的重要支撑。
阿根廷经济一旦触底,这种摇摆不定的政策也不是第一次见。米莱又提起美元化的事情,想减少政府干涉,但国会阻力挺大,到了2025年中期选举前夕,美国那边也伸出了援手,10月签了2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美国买比索帮忙稳定汇率,另外还谈着40亿美元的额外援助,条件包括经济调整。央行在10月21日又卖出了4550万美元,干预外汇市场。比索一度连续五天下跌,后来靠央行干预才止住了跌势。投资者们看热闹,说这短期还能保持稳定,但从长远看,这并不能解决根本的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