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现象啊,真让人忍不住想问:在股市里翻腾那么久,怎么老是有种“我技术学了一堆,却还是亏钱”的感觉?
你说那MACD金叉、均线多头,哪个不是被大家背得滚瓜烂熟?
可一到实战,红盘就像锅里咕嘟的热油,手指比脑子还快,一顿追高操作,收盘直面现实,资金账户凉凉。
定了止盈目标,说“赚5%就撤”,实际呢?涨3%就怕回调,先跑一步,刚跑完股票一路蹿三板,分分钟怀疑人生。
更别提那阴跌套牢大法,“亏了先扛着,等反弹”,结果呢?亏得连软件都不忍心开,干脆卸了算了。
许多人到这一步总把责任推给“技术还不够”,但这真是问题的根吗?
咱先不急着找答案,想想那些机构操盘手,说起来简直比散户敬业多了,可他们怎么应对市场的鬼天气?
十多年经验总结下来,机构操盘手说了句大实话:“顶级交易的重点根本不是精准抓牛股,也不是预测行情下一秒会干啥,而是无论市场怎么闹腾,都死守自己的那套交易逻辑。”
这话听起来不花哨,却破天荒地有点意思。
细琢磨,高手和散户之间的距离,差的不是眼花缭乱的技术指标,更不是一年能把K线玩成艺术。
真正的分野,在于能不能把自己管住——市场瘾头这玩意,没几个人能戒得掉。
其实不少人以为,高人能赚钱,就是因为他“比你会看盘”。
但事实可一点都不温柔——行情是只猫还是只老虎,下跳还是蹿天,你就别指望能控制。
昨天一飞冲天的热点,今天分分钟熄火,早上暴涨,午盘炸板,想盘点成功,真得靠赌神buff,这不是常态。
但你的操作呢?哎,还真是自己能主导。
想割肉能割,想抛能抛,想空仓也没人拦你,问题在于你是不是能照规矩来。
很多散户一天到晚拼了命琢磨市场,盘口、消息、利好,全都要盯。
可这90%的精力都耗在不可控因素上,剩下那10%才用来管自己——结果就是一顿乱猜,情绪暴涨暴跌,反而把操作越弄越烂。
别小看这一点,人本质上都喜欢“遇事慌乱”。
涨了飘,亏了慌,炒成了情绪化冲浪,规则啥的早就被财务报表盖住了。
可机构的老手反其道行之,管行情不是事儿,管住自己才是王道。
行情涨还是跌,他都按部就班,规则说啥就是啥,从来不被脑袋里的小声音乱带节奏。
这种操作,算讲究纪律吗?
没错,这也是机构年赢20%、30%的底气来源,靠的不是预判行情,而是“不被行情坑”。
再牛的行情也不敢说每次都能抓对,跌得稀里哗啦也不会让高手一夜白了头,关键是他们能自己“拉黑”市场的捉摸不定。
说起来顶级状态,人们总拿来“心如止水”啥的,其实这不太靠谱吧?
谁不是人啊,股价暴涨能眼不眨一下?暴跌还能心不慌脚不软?
但高手不是靠憋住内心的小鹿来交易,靠的是一套落地的“控己体系”。
拆开看,这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第一是情绪闭环。
市场怎么变都不跟着变,涨了别贪,跌了别慌,横盘也不用躁动。
比如计划定好8%止盈,价格到了就卖,哪怕后面涨得你眼红也不多想。
跌到5%止损那就认了,别赌“带你反弹带飞”。
没到买点就忍着空仓,怕错过?没关系,机会多了去了。
说到底,情绪是交易的死敌——贪心会让你躺着赚钱突然站起来亏钱,恐惧会让你本来准备割肉变成深套一族,怕抓不住机会会让你贸然进场结果白白送分。
高手都把情绪锁进铁箱,定好规则,照章执行,主观感受统统靠边站。
第二道是纪律闭环。
不是说纪律是管死自己,而是把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划清楚——宁愿少赚也不去碰雷。
比如只做主线股,冷门板块涨得再猛,没进榜就不摸一下。
通常只看自己熟悉的模型,“均线多头+主力净流入”,没见过的新花样再诱惑也不拿小金库去试水。
还有仓位,一只股票占据2成顶天,总资金用到5成封顶,不给“满仓梭哈”留一丝念想。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灵活变通,大多数时候只是为自己犯错找理由。
本来说好做主线,看到偶尔的消费、医疗拉升,就变通一下,结果进去就被收割。
本来定好仓位分配,觉得这只靠谱就猛加赌注,市场一回调立刻海水漫堤。
高手的纪律,一条线画到底,看得到界内机会就出手,看不到就老实干自己的活儿,外面的诱惑与己无关。
第三是概率闭环。
谁都知道,没法场场都赢,也不会场场都亏。
但高手更懂得,盈利只要能覆盖亏损,剩下点小钱就是自己的长期福利。
比如十次交易,四次小赚、六次小亏也没啥,但只要赚的那几次加一起多于输钱的那几次,优哉游哉过日子,利润自然跟着来。
别一看到一个交易亏2%就开始怀疑人生,你要知道只要是遵守了规矩,这种亏损是正常支出,后面总有补回来的机会。
那结果就是啥呢?
高手玩的是一场概率游戏,散户本能追求“次次都赚”,结果太怕小亏,常常死扛到大亏。
有时候眼巴巴看着纪律,舍不得止损,一不留神亏损从5%变成20%,满盘皆输。
高手反而不纠结单次的成败,赚的时候多吞一点,亏的时候咱们认栽,下盘继续。
长期算账,稳赢。
这些说听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呢?难!
但不是没法模仿。
散户想练“高级状态”,其实也是从日常小动作开始。
先说第一步,开盘别急着上,十分钟写个交易计划。
不用写长篇大论,只定三条:
今天盯哪两只票?必须是“均线+主流板块”里筛出来的,不乱看。
买哪价,卖哪价?详细到哪条线就买、涨到多少就跑,直接填数。
止损、仓位多少?比如跌到某值认怂跑,资金只留十分之一给这单。
怎么用?写到备忘录,贴在屏幕旁,一旦疑惑就看看,行情跳得再火热,也别瞎跟。
没到预设就不买到了就不卖,别人的推荐全部“听听就好”。
第二步,把你的交易规则量化出来,给自己设一道“闭门羹”。
选股标准数字化,主线板块50分,均线多头30分,主力资金流入20分,够了80分才考核。
止损止盈全量化,不管谁推荐的票,都按统一规则,别给某只特殊待遇。
仓位控制直接用手机弹窗提醒,超了自己也能反思,别偷懒。
最关键,流程定好,临时起意一律无效。
觉得会反弹再给一次机会,那是给自己找堵。
第三步是收盘后做交易统计。
不要求财务报表一样精确,但买啥、凭啥买、赚亏多少都记清。
一周下来,算算胜率,十次交易赚四次,亏六次也没事,重要的是净收益是不是还在正区间。
发现某种类型的票总是赔钱,直接扔掉不留情。
统计不是挑毛病,是帮你发现趋势,知道有多少次小亏其实都被其它大赚补上了,心态自然稳成一块石头。
再聊聊为啥很多人状态练不出来。
坑太多,四大坑谁踩谁掉队。
第一,把短期暴利当“高手标签”,其实长期稳定才是正道。
抓到一个涨停算啥?后面连输了五盘,还是原地踏步。
高手更在意每月小赚连带福利,日积月累远强过“大赚、大亏、大心慌”。
别只看一时高光,持久才是硬实力。
第二,喜欢把盯盘当努力。
早上七点看到收市都不眨眼,结果到头来该割的不割,该买的不买,还不如按计划操作十分钟有效。
情绪被盘口牵着跑,反而把准则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只要计划不到买点卖点止损点,当火候还没到,别揪着盘口不放。
时间精力用在复盘、写计划上,比瞎盼行情涨跌靠谱多了。
第三大坑,别人推荐就是决策依据。
“老师说这票稳”、“群里大家都追这股”,结果买上去发现压根不合你自己的规则,想割都不懂哪儿错了。
别人的建议只能参考,决策还是得看自己的计划。
自己没筛过的票,即使人人都说香,也能烫嘴。
第四,把行情差当亏钱理由。
高手也遇到回调,但能按止损把亏控在4%,行情好时挣到该吃的大肉。
总说市场不给力,其实操作方式才是决定亏赚的关键。
有没有按计划止损、有没有乱买非主线,这才是核心问题。
遇到行情差越要练纪律,行情好时才不被反弹坑人。
其实最后看,顶级状态的终极版就是“赢自己”。
见过一堆技术神人,最后亏得裤子都没剩下,他们把希望全押在“击败行情”身上,结果市场拖着他们满地图跑。
也见过技术一般般的人,每年小赚特赚——靠的就是“不被行情坑”。
你以前那些压力、焦虑、莫名亏损,根本不在有没有看懂盘口。
更在于你有没有把自己管住,想赚快钱就追涨,怕亏太多就死扛,听消息满天飞就乱买。
现在这套方法,不是只给高手用的,而是你每天练习写计划、按规则、情绪放一边——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做到稳定盈利。
下次再开盘前,问问自己:
“我的计划是什么?”
“到止损了吗?”
“是不是在规则里操作?”
只要能把这几个问题问明白,离高手状态也就差个心态而已。
当然啦,本文讲的是机构操盘手多年实战的经验总结,说白了不构成真正的投资建议。
A股市场谁都说不准,操作策略还得结合自己资金、风险、行情综合考虑,千万别脑子一热就跟风。
那接下来你怎么看?你身边有没有那些“写计划、按纪律”慢慢翻身的朋友,或者你有属于自己的控盘秘诀?
来留言聊聊,看看是不是你也有独门绝技。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