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外交部领事司再次发布通告:“尽管以色列与伊朗宣布停火,但地区局势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请中国公民暂勿前往两国,尚未撤离人员请尽快撤离。 ”这是继6月中旬首次提醒后,中国官方第二次发出明确警告。
中国驻伊朗使馆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已有超过90%在伊中国公民通过陆路口岸撤离至土耳其、阿塞拜疆等国,但仍有约200名务工人员和留学生滞留在德黑兰、马什哈德等城市。 使馆工作人员透露,部分滞留者因担心战火提前返回,或因工作合同未到期选择留下,目前正通过包机、陆路接驳等方式协调撤离。
以色列与伊朗虽宣布停火半个月,但双方军事动作未停。 以色列国防部7月2日宣布,已完成对伊朗核设施遭袭区域的“二次评估”,并秘密向美国订购了12架F-35隐形战机,预计9月交付。 伊朗方面,革命卫队副司令萨拉米7月1日在电视讲话中称,“已从俄罗斯接收200枚‘口径’巡航导弹,从中国获得新一批无人机零部件”,但未透露具体数量。
以色列媒体《耶路撒冷邮报》7月3日报道称,以军总参谋长哈莱维已下令,要求空军保持“每日48架次战巡”状态,重点监控伊朗纳坦兹、福尔多两处核设施。 卫星图像显示,福尔多核设施的部分建筑顶部有新的加固痕迹,疑似在修复此前遭袭的地下铀浓缩车间。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7月4日发表讲话时强调,“任何针对伊朗核设施的攻击都将引发‘毁灭性回应’”,并警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别以为能置身事外”。 同一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议会发言中称,“伊朗核威胁是‘生存威胁’,以色列有权自卫”,但未明确提及军事行动时间表。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7月2日在记者会上表示,“美国不支持以色列单方面军事行动”,但未明确反对。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美国对伊朗制裁名单新增47家实体,涉及能源、金融领域。 以色列媒体援引匿名官员消息称,美国政府已“非正式”告知以方,“7月底前不要采取大动作”。
伊朗经济部门7月3日公布数据,受制裁影响,2025年上半年石油出口量降至日均80万桶,仅为2018年制裁前的1/3。 但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的预算却增加了23%,主要用于采购导弹和无人机。 以色列央行7月1日发布报告称,2025年第二季度国防开支同比增加18%,主要用于购买精确制导武器和情报设备。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以色列与伊朗关系急转直下。 伊朗将以色列视为“美国在中东的代理人”,以色列则认定伊朗是“地区最大威胁”。 2020年1月,美军刺杀伊朗将军苏莱曼尼后,伊朗向伊拉克美军基地发射22枚导弹;2024年9月,以色列空袭伊朗设拉子空军基地,造成12名军人死亡——这些都是近年双方冲突的缩影。
目前,以色列国内政治压力较大。 内塔尼亚胡领导的联合政府因司法改革引发大规模抗议,支持率从2023年的68%降至2025年6月的41%。 民调显示,58%的以色列民众支持“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仅29%反对军事行动。 伊朗国内,受制裁影响,生活物资价格上涨27%,但民众对“抵抗以色列”的支持率仍高达73%(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7月2日数据)。
联合国安理会7月1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以伊局势。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强调,“对话协商是唯一正确出路”,俄罗斯代表呼吁“各方保持克制”,美国代表则重申“支持以色列自卫权”。 会议未通过任何决议,仅发表一份措辞模糊的主席声明。
以色列国防军7月3日发布“预备役征召令”,要求2.5万名预备役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征召范围包括防空、情报、后勤等领域。 伊朗革命卫队同日宣布,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海上防御演习”,出动50余艘舰艇,重点演练“封锁航道”和“反航母作战”。
德国外交部7月2日发布旅行警告,建议本国公民“避免前往以色列和伊朗”,并提醒在伊德国公民“储备至少3个月的生活物资”。 法国、英国也发布了类似预警。 中国领事服务网7月4日更新信息,详细列出了伊朗主要城市的避难所位置和使馆联系方式。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安全研究中心7月1日发布报告称,若以伊再次开战,以色列可能遭受“数百枚导弹袭击”,造成“数千人伤亡”,但“不会动摇政权根基”。 伊朗战略研究中心同期发布报告预测,伊朗可通过“代理人网络”(如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对以色列发动“持续打击”,但“难以彻底摧毁以色列军事能力”。
目前,以色列与伊朗的边境地区(如戈兰高地、波斯湾)已部署大量兵力。 以色列在戈兰高地增派了2个装甲旅,在地中海沿岸部署了3艘“萨尔-6”型护卫舰;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部署了10艘快艇,在两伊边境集结了5万陆军部队。双方均表示“无意主动开战”,但“不会容忍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