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30 万东北军对阵日军,1931 年张学良若坚决抵抗,能挡住日军吗?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突然发生。

拥有30万兵力的东北军阀张学良,在面对一支由15,000名日本关东军发起的攻势时。

竟然没有放一枪,也没有开一发子弹,就把那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扔掉了。

不少人在为张学良辩解,说中日两国实力差距大,人家少帅也打不过,主要是为了让百姓白白牺牲不值,留点底牌,等着未来再搏上一把。

可是事情真的就像你说的那样吗?

要是当年张学良坚持反抗,难道东北就真就非得败掉不可吗?

九一八事变刚过去一个月,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靠着三团地方军,没得到任何外帮,在江桥战役里,打得日伪军3万多兵力,装备都比他强得多,居然还能坚持半个多月。

由此看来,当年东北军其实也不是没实力一战。

到最后,大家还不是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打仗的局势也变得不那么明朗了。

大家在算输赢得失的时候,都是在目前这些条件下衡量的,可这世界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啊,它是不停在变的。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出现一些新变量,那时候测算出来的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一直觉得,要是当年张学良坚持到底抗战,不选择不战而退,整个局势其实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接下来咱们聊聊,一旦打响了,这局面会怎么变了。

为什么不抵抗

咱们得先讲讲,过去张学良为什么会干出那种不抵抗的奇招。

后来人们都说,张学良不抵抗,原因在于蒋介石给他下了不抵抗的指令。

张学良作为军人,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所以他没有开一枪一弹,含泪退了下来。

是真的这么回事儿吗?

大家得搞清楚,那会儿的张学良,虽然挂着国民党副司令的名号,但实际上是这样的。

其实,他本质上还是个地方军阀,而且实力仅次于蒋介石,算得上第二把手的军阀了。

你看,这样一个人,要是因为蒋介石一句话就能抛开父仇,不在意地盘,甘心成为千古罪人,真是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底线和决心到底有多坚定。

开什么玩笑啊?

要是蒋介石真有这个本事,说不定能发个电报,让他放手祖上的家业。

要是他真的有这个本事,说不定还能搞定张学良,让他把军权交出来,别再当那东北王了。

要真是这么回事,照蒋介石的脾气,早就动手了。

所以,那些说他为了听从蒋介石的指示才放弃东北的人,实在是对那段历史一窍不通。

要让张学良放弃东北,只有他自己能做到,别的谁都帮不了忙。

就算蒋介石那份命令真的存在,不过也只起到点锦上添花的作用罢了。

既然这事跟蒋介石没啥太大关系,那咱们现在得仔细琢磨一下张学良的心思到底是咋打的。

自从晚清鸦片战争一出,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就变成了西方列强餐桌上的一盘盛宴,吃得那叫一个尽兴。

每个国家在中国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再加上列强的利益版图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种挺特别的制衡关系,真是挺别致的。

这也是导致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精英们,考虑到那种特殊的制衡局面,想出了一套叫做“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每次遇到哪个列强欺负他们时,政府就会用这套“以夷制夷”的办法,利用其他列强的力量来帮自己扛过去。

这招儿到底管不管用呢?其实,效果还挺不错的。

像甲午鸦片战争一结束,日本就把咱们的辽东半岛给占了。可是,法、德、俄这三国一起来干预,硬逼着日本把这块好地方给吐出来了。

到了1900年,八个国家的联军攻打咱们中国。

沙皇俄国和日本一样,趁着这个机会,把咱们中国的东三省给侵占了。

英美这些列强在日俄打仗的时候,帮着日本人,把咱们中国的土地当成战场,跟俄罗斯人正面干起来。

到头来,俄罗斯的势力被赶出了南满地区,东北又重新落回到咱们中国手里。

过去我们读史书,总觉得张学良和蒋介石那不抵抗的态度,还有天天盼着外国列强出来干涉、要求停战的那些政策,真是挺愚蠢的。

要是真回到当时,或许你也会这样选择。

毕竟这些成功的经验都摆在那儿,谁还能说他们那样做是傻瓜行为呢?

这也算是张学良不抵抗的一个特别关键的原因,简直可以说是唯一的理由。

因为日本把东三省吞并,实际上就是在打破列强之间的平衡和势力范围,算得上是个破坏现有格局的举动。

也许张学良还觉得挺得意呢,我要拿他没商量,先得姑且放他一马。你表现得越难看,列强就越忌惮,到时候想反击的力度也会越大。

等英美那些列强一出手搞制裁,日本人就只好灰头土脸,我是不是就能顺畅回到我一直惦记的大东北了?

我为什么要当那个吃亏的笨蛋,用力气跟日本人死扛呢?

张学良这个小算盘不能算是犯了错误,只不过他没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变动,现在的情况早已经不一样了。

九一八事变一开始的时候,列强们都沉浸在大萧条的麻烦里头,根本没哪个愿意跟日本人再掐一场大规模的仗。

于是他们没有等到期待中的调解,国际联盟也只是一通无关痛痒的谴责,匆匆打发了蒋、张两位。

到了后世的史料里,所谓的国际调解呢,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笑话罢了。

东北军能打吗?

接着我们再想象一下,要是当年他没有盼望国际调解,反倒选择了靠自己干。

要说靠关内那20万东北军,配合驻扎在华北的10万东北军,能不能抵挡住日本人的进攻呢?

答案是行得通的,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挺大。

要说武器装备,当时东北军的水平在全国也算是僅次於国民党了。

东北这块地方资源丰富,挺适合搞重工业。张作霖在掌权的时候,在这里建了不少兵工厂,规模还挺大。

要是战争真的来了,白山黑水的那些资源储备,可帮着东北军坚持打上久长的仗。

再提到兵员的素养,无论是江桥战役时的马占山,还是后来台儿庄战役里的于学忠。

他们都显示出,东北军可不是啥平庸的部队或软弱的队伍,兵不是不勇,而是太胆小罢了。

而且,东三省一直都是东北军的故乡,老婆孩子、先辈的坟茔都在这里,别说退一步,不得已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一旦打起仗来,肯定能点燃士兵们爱国护乡、守护家园的那份热情。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年,上海也掀起了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就这样卷了进来。

蔡廷锴的第19路军也是军阀出身,在淞沪一带用五万人硬扛住了日本海、陆军总共七万人的猛攻,竟坚持了一个多月。

这19路军在装备和兵力方面,比起东北军都差得远。

19路军遇到的敌人,比起当年东北军对付的关东军15000人,可是强得多,远不止一点点。

就算如此,他们还能坚持一个月不败,30万的东北军对上15000关东军,真的是那么难打赢吗?

日本不可惧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那个日军可不止派了15000人过去啊,说不定后头还会一直补充兵力呢。

这可就说明你不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形了。

那时候日本国内也遭遇了大萧条的冲击,社会上大批失业的人出来露面,为了争个饭碗,他们纷纷加入了军队。

这种流民一多,日本内部就逐渐形成了两个主要的阵营,一个是统制派,另一个是皇道派。

这两股力量虽然都支持对外扩张,但在具体方式上差别挺大。

这个统制派差不多是明治维新之后,那些政治上的能人们聚集起来的,简单说呢,就是那些原本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个个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深谙那些潜规则。

关于吞并中国,他们更偏向于逐步分割,采取零敲碎打的方式一点点蚕食。

不过皇道派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像一帮找不着事的人,无业游民似的,根本没多远的打算。

这些人急着想改善现状,嘴上虽然说着忠心耿耿地效忠天皇,可心里头真正打的算盘还是那几两碎银。

所以呢,他们的对外扩展策略可就挺直白的,直接就冲上去,拳拳到肉,总不给对手留一点面子,干事从来不考虑这些可能带来的后果。

比方说,那会儿掌控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他们,都是皇道派的核心人物。

那会儿掌控局势的人还是统制派,这帮人一直在压制皇道派的战事热情。

石原莞尔他们也是迫不得已,才搞出这么一出将在外,军令难违,硬生生把事变搞成一锅熟饭。

设想一下,要是真当时张学良能把那15000关东军给压住,统制派估摸着会把他们就地拿下,送去刈头。

可偏偏张学良不打算拼命,他放弃东北,结果让那些人白白闯出了惊人的战绩,也算彻底把潘多拉的盒子给打开了。

说到底,实践才是衡量真实性的唯一原则嘛。你这样做,无形中也向所有日本人表明了,皇道派那一套才是真正靠谱的。

从那以后,皇道派的力量一发不可收拾,而统制派的势头也越来越衰微。

日本真是躲不过去了,最终走上了全面扩展的路子。

挺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牵头这次九一八事变的关键人物石原莞尔,后来居然转向了统制派的立场,还极力反对全面侵华,觉得还是分而治之比较靠谱。

人啊,一开始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心里那股冲劲十足,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等到功成名遂之后,反倒变得成熟稳重,开始用理性去思考问题。

不过,考虑到石原莞尔那边的例子,其他皇道派的军官们像打了鸡血似的,个个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地往前冲。

依靠苏联

说回正题,再说到张学良。即使挡不住石原莞尔,让皇道派占了上风,招来日本全国的军队,也是不在话下。

那东北军还能有翻身的可能吗?其实,答案还是有的。

即便东北军不一定能挡住日本那全军出击的兵力,毕竟他们还是有外援可以靠上的。

说到外援,笔者可不是指那些正陷在大萧条危机中的英美法等国家。

自从晚清时期起,东北这块风水宝地就一直在两个列强之间反复较量,没停过。

一边是日本,另一边则是沙皇俄国。

此刻的沙皇俄国已经灭亡,被苏联人取代。

不过,这个苏联也完美继承了沙皇俄国对中国那些领土的野心,特别是东北地区,眼馋得不行。

这样一来,沙皇俄国当年在东北占据的一些利益,也随着苏联的接手被继续延续了下来。

当年因为这事,张学良还跟他们在东北的中东路闹过几回。

要是日本全国动员,蒋介石可不一定能坚持,国内那些军阀也是靠不住的,但苏联人倒是挺可靠的。

光是他们对东北土地的野心,再加上跟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结下的仇怨,这些就已经说不过去了。

要把他们都算进来,那就不得不说,这肯定会变成两只猛虎互斗的局势。

到时候,张学良或许就得考虑站到苏联那边,帮忙把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赶出去。

说到苏联是不是能战胜日本,后头的诺门坎战役已经把答案揭示得清清楚楚了。

那会儿日本不过是个三流工业国家,算是列强中的尾巴货,也就能在像中国这样农耕国家面前摆摆架子。

不过,跟英美法俄这些老牌强国比起来,日本还是差点意思。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简直是拿大鱼吃小鱼的事儿啊。

你把日本赶走了,又引进了俄国,结果东北还能不陷进去吗?

不会的,日本人把东北全拿走,西方那边也许只能心里咬牙忍着。要是苏联能把东北全占了的话,就算西方列强陷得深深的,他们也会拼尽全力,帮着中国把苏联人赶出东北。

原因其实挺明了,毕竟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人可是真的有点怕呢。

如今的人啊,可能就很难真切体会到当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主义那种惧怕程度了。

我给你举两个例子吧!

一战那会儿,德国没有明显吃亏,也没打败仗,竟然就自己投降了。

原因之一就是在投降那一个多月之前,国内就有共产党在搞起义了。

二战期间法国没有抵抗就投降,也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马奇诺防线一塌糊涂后,巴黎那边就有共产党闹腾,搞得挺热闹的。

对他们来说,宁愿国家分崩离析、家破人亡,也绝不让共产党占便宜。

要是别人对他们动手,那基本上只是为了要钱;但是共产党一旦动武,那可是拼命的事儿。所以,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扩展,可就特别敏感啦。

只要满足那个条件,张学良要是坚持抗战,能守住东北老家几率还是挺大的。

偏偏因为私心太重,最后变成了千古的遗憾。

张学良在晚年时坦言:九一八事变是他自己的责任,和蒋介石没有关系。

不少人觉得他是在帮蒋介石辩解,其实这真得怪他自己,难怪别人会这么想。

这篇文章是“文史风云”原创的,已经在全网开启了维权通道,未经授权不能转载,侵权查办可是严肃的!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