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讽刺,抗议的竟然不是那些武装分子,而是一群绝食的政治家。
谁能想到,印度最边缘,也最为顺从的烈士城列城,会突然成为灼烧莫迪政府的新火药桶?五千多个年轻人冲上街头,他们喊的不是更高的薪水,而是土地、权力和最基本的未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主导这场抗议的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武装人员,而是一群以绝食来表明志向的政治活动家。他们用最温和的方式,发出了最激烈的呐喊。只是,这种温和的姿态并没能换来对等的理性回应,抗议最终还是被强硬地压了下去,据说有年轻人流了血。这一幕,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彻底戳破了莫迪政府一直以来宣扬的民族主义神话。
所谓的凝聚印度口号,在这种现实面前,显得像一块遮不住伤疤的遮羞布。尤其是在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权力又高度集中的边疆地区,它催生出的不是团结,而是一道又一道新的裂痕。
列城的这把火,看似是突然烧起来的,导火索是莫迪政府拒绝了当地代表旺楚克等人提出的四项核心诉求。这些诉求每一条都戳在当地人的痛点上:把列城从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拥有完整的治理权力;给予当地部落弱势地位的法律保障,以保护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还有,解决一下年轻人高得离谱的失业问题,以及在国会里增加两个代表席位。
这些诉求,围绕的无非是生存和尊严,听起来合情合理,却偏偏踩了印度中央政府的战略红线。摊开地图看看列城的位置就明白了:东边连着中国的新疆和西藏,西边直通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这里是印度眼中南亚地缘棋盘上至关重要的棋子。对于印度中央政府来说,这个地方必须死死攥在手心,任何一点分权自治的想法,都可能被视为对国家主权的潜在挑衅。
其实,今天街头的一切,早在2019年就已经埋下了种子。那一年,印度政府单方面废除了列城的特殊地位,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外来资本闻风而动,打着开发边疆的旗号涌入,疯狂买地开矿,把本地的矿产、水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印度内地。本地的政治精英被架空,而普通人则发现,承诺中的工作岗位大多被外来移民占据,本地年轻人毕业就等于失业成了常态。
当生存的根基被动摇,发展的希望被剥夺,年轻人除了走上街头,似乎也别无选择。他们的行动,本质上是在为那个被掏空的未来做最后的反抗。
这次抗议最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印度Z世代的政治觉醒。他们看着邻国尼泊尔的年轻人通过街头运动改变了权力格局,心里那颗种子也就发了芽。和他们服从中央的父辈完全不同,这代年轻人成长于信息时代,不再迷信老牌政党的空头支票,更拒绝被印度教至上的单一故事所捆绑。在他们看来,族群身份和生存权益,远比宗教认同来得更实在。
这种觉醒,反而让莫迪政府感到前所未有的棘手。处理武装冲突有现成的剧本,可面对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年轻人,传统的政治博弈规则完全失效了。他们不跟政党谈判,不接受利益妥协,只用集体的意志来倒逼政策改变。警棍和催泪瓦斯能驱散一时的人群,却无法消除滋生不满的土壤。
抗议一爆发,反对党国大党立马跳出来痛批莫迪政府,党首拉胡尔·甘地更是义正辞严地谴责莫迪杀害年轻人。但这副正义凛然的样子,与其说是同情边疆民众,不如说是国大党沿用多年的政治套路:利用边疆的族群矛盾,来打击执政党,顺便在非印度教地区为下次选举收割一些选票。
这恰恰揭示了印度政治最悲哀的一面:无论是执政的人民党,还是在野的国大党,似乎都没人真正关心边疆年轻人的死活。对政客而言,他们不是需要倾听的公民,而是可以在不同场合利用的政治道具。
有人觉得,列城驻扎着重兵,闹不起来。这种看法,显然是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列城的抗议,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边境骚乱,它更像是印度社会内部三颗定时炸弹被引爆的第一声巨响。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冲突、经济发展与族群利益的失衡、印度教民族主义与多元社会的对立,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不解决,克什米尔、东北邦随时可能上演同样的剧本。
说白了,莫迪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中国或者巴基斯坦,而是来自印度本土的年轻人和边疆族群。他耗费巨大精力渲染的外部威胁,从来不是印度发展的根本障碍;真正让他头疼的,是本土年轻一代对公平的渴求,是边疆族群对尊严的坚守。
警棍或许能平息一次列城的抗议,却无法阻止未来更多列城的出现,而这,才是印度未来最不确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