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中方是否虚设?特朗普意图揭露,中美关税格局或将逆转

在中美这场关税角逐里,特朗普一直拖着,直到临门一脚才松口。

这位一贯以强硬风格示人的政治人物,他那不甘心的心情,几乎让全世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这回,美国明显碰到了个不太好说话的对手,只要中国坚持自己的底线,特朗普就得在实际压力下一步步让步。

今年5月12号,中美的谈判代表在瑞士日内瓦碰面,达成了一份“停火协议”。

两边商定互相降低115%的关税,其中24%的部分会以暂缓90天的方式来实行,截止日期是8月12号。

三个月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就在世界各地都在关注“停战协议”到期后,中美接下来会怎么打经贸战的消息时,美国却传来了一条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

特朗普最后签了个行政令,同意把对华面世的24%关税又延后了90天。

差不多在这个时候,新华社在北京时间8月12日清晨发布了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的联合声明,确认两国决定将之前在日内瓦达成的“停战协议”再延长90天。

觉得这消息说得过去,毕竟特朗普一向的做事风格大家也都挺了解的。

他一向擅长躲避难题,要是碰到难以突破的困难,就习惯性地拖延处理时间。

之前在“洋抖”这事上,他多次用这个招数,90天一到就再拉个90天,搞得时间一晃就快到年底了。

特朗普性格挺像个弹簧,遇到强硬的对手会收敛点锋芒,碰到软弱的对手就会不断逼近。

跟他周旋,只要一直不让步,他最后除了妥协就没有别的出路。

延长“停战协议”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会迎来曙光或者开始走向和解。

这更像是在双方不甘心、心里盘算着各种打算,以及现实压力重重之下,彼此被迫做出的无奈让步。

要了解特朗普心里的真实想法,得从他签字之后那些举动里仔细琢磨,或许才能看出点端倪。

全世界都看得清楚的事情,特朗普为什么偏偏要拖到最后一刻才正式宣布呢?

这半个多月来,美国政府一直没透露是否会延长关税暂停的时间,搞得全世界市场一直在猜测,不少人心里都挺没底的。

就算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采访中,也只是反反复复说“还得等总统最终决定”,根本没法给出个靠谱的答案。

也就是说,搞成这个样子,最终还是因为特朗普的关系。

一方面,他想跟中国达成“停火”协议,省的美国经济被关税大战搞得更惨。

此外,他又不想让外界,尤其是自己的粉丝们,觉得他在中国面前低头妥协了。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这两周多的日子里,特朗普一直在有意塑造一个对中国态度强硬的形象。

他偶尔会在关于进口俄罗斯石油的问题上直言不讳地提到中国,甚至还威胁说要加征更多关税。

有时候,他会把矛头指向科技大家英特尔的马来西亚华裔掌门人陈立武,理由居然是“与中国企业关系密切”,逼得他得辞职。

这些举措的核心目的,就是想塑造一种“全部把握在手中”的强势形象,维护自己的政治面子。

可是,假的面子工程终归盖不住经济数据的低迷。

也许,真正让他在8月11日晚选择低调签署这份行政命令的,是美国经济内部不断传来的警示信号。

面对这股紧迫的现实压力,他只能被迫做出一些让步和妥协。

刚刚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真是让人看了直摇头,情况不太乐观。

7 月份新增的非农就业岗位只有7.3万,比市场普遍预估的10万到11万要少不少,真是有点出乎意料。

可偏偏,5 月和 6 月的非农数据都被大幅度调低,总共减少了 25.8 万人,这么大幅的修正,在近几年可是少见得很。

看到这份糟糕的数据,特朗普气得不行,直接把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局长给解雇了,想把责任归咎于统计部门,还说那帮人都是“拜登的人”。

换人根本不能扭转经济的真实局面。

现在,美国的就业情况明显变差:失业率从4.1%升到4.3%,达到了近三年来的最高点。

长时间失业的人数不断上升,劳动力参与率也在稳步降低。

同时,美国制造行业减少了1.1万个岗位,批发和零售行业也是不断在收缩。

之前,特朗普曾对支持者保证,只要开启对华征税大战,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那些冷冰冰的经济数字却明明白白地显示,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关税措施,负面影响正加快暴露出来,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远远超出了预料。

关税一到,进口的价格就直线上涨,零售商在压力山大的情况下,不得不把部分成本转嫁给了买家。

当物价开始抬头压制买气时,公司为了维护盈利,就只能裁员或减少存货。

物价在飙升,而就业率和生产水平却在下降,这种情况算得上是经济学里最危险的信号之一。

增长卡住不前,通货膨胀却在加剧,这就叫“滞胀”,这回事儿可不得了。

就算说美国已经陷入“滞胀”还早得很,然而各种迹象都显示,要是关税战在继续升级,对美国经济的伤害可就大得很,远远超出特朗普能把控的范畴。

就像英国脱欧一样,短时间内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但时间久了回头一看,它对英国经济留下的伤害可就难以挽回了。

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特朗普只好暂时收起了关税的招数,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签了个行政命令,把“停战”期限延长了90天。

这90天的缓冲时间,不仅给美国经济争点喘气的空间,还为10月底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营造了个大致轻松的氛围。

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措施,几乎把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的路给堵死了。

曾几何时,中国是美国大豆的头号买家,可是如今不再大量订购,美国的豆农们也就陷入了不少烦恼。

上周,多家美国农业媒体都报道说,中国还没有开始买美国新一季的大豆,这是近二十年来启动采购最晚的一次,导致美国农民和贸易商心里越发忐忑不安。

看到这种情况,特朗普明显也忍不住开始焦虑起来。

专家们普遍觉得,要让中国买下比平时多四倍的美国大豆,这事儿几乎没有几率成真。

因为之前的关税大战还有贸易不稳的事儿弄得大家心里揪心,所以中国早就加快了从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采购大豆的步伐,这供应链的调整也不是说几天两天就能扭转的。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比去年多了6.7%,而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则比去年少了5.7%。

关键的是,过去十年里,中国在巴西的港口、铁路和仓库等基础设施方面砸了不少钱,这让巴西的大豆可以更顺畅、更稳定地运到中国去,提供了有力保障。

策纬咨询公司的农业分析师裴西霞觉得啊,中国方面已经发出了很多信号,基本上说明今年打算“彻底不买”美国大豆。

特朗普那“呼吁买大豆”的话,更像是没办法才说的政治安抚,主要是想让国内的农民心里好受点,还想给外面的人看,他在和中国的角力中还是挺有话语权的。

这套做法,刚好凸显出他在关税战里遇到的挺大的难题。

对全球市场和外贸企业来说,这90天的缓冲时间绝对算得上是特别珍贵的。

实际上,大家都明白,这不过是风暴到来之前短暂的安静罢了。

等到11月10日新期限一到,双方又得做出选择了。美方会不会坚持要求不低于15%的平等关税税率?

剩下那10%的关税是不是会废除,整个局势就看接下来三个月中美两头的谈判走得怎么样了。

这些焦点问题还是挺难搞的,比如美方对芬太尼课的20%关税,还有中方在半导体、新能源那些重要领域的反制措施,都是挺棘手的事。

一般来说,第三方机构都认为,由于双方矛盾挺复杂,11月之前应该很难达成完整的协议。要不然,双方的“停战协议”可能还得再拖一阵子。

很明显,这次特朗普选择低调妥协,除了战略上的转变,还更多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

它短暂地稳定了摇摇欲坠的中美经贸关系,不过还没有解决任何可能引发冲突的“雷区”。

接下来这90天,将成为中美在新局势中重新调兵遣将的重要时刻,无论对美国还是中国来说,真正的考察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