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来编辑|徐来
《——【・前言・】——》
提起关羽丢荆州,十个人里九个会说“大意失荆州”,把过错归在一时疏忽上。可翻遍《三国志》和相关史料才发现,这事跟“大意”半毛钱关系没有——关羽帐下有个叫王甫的谋士,早把丢荆州的坑全指出来了,三次苦劝,次次切中要害,偏偏关羽一句没听。荆州丢的不是意外,是关羽把身边最靠谱的提醒,全当成了耳旁风。
烽火台早修了,却被关羽的敷衍废了用
建安二十四年那会,东吴突然换帅,吕蒙接替鲁肃当都督,消息传到荆州,王甫第一时间就找到关羽。他手里攥着探子报来的消息,说吕蒙跟鲁肃不一样,鲁肃主张和蜀,吕蒙满脑子都是夺荆州,劝关羽赶紧在沿江修烽火台,“每十里设一台,昼燃烟、夜举火,只要东吴有动静,半天就能传到襄樊”,这是当时最稳妥的预警法子。
关羽听了,嘴上没说不行,实际做起来全是应付。烽火台是修了,可派去守台的全是些年纪大的老卒,这些人要么蹲在台里打瞌睡,要么干脆下山跟百姓闲聊,烟从来没按规矩点过,火也没正经举过。王甫见了急得上火,又找关羽说“哨兵得换精壮的,不然这台跟没修一样”,关羽却摆手说“吕蒙那点本事,翻不起大浪,不用这么紧张”。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吕蒙搞“白衣渡江”,让士兵装成商人,趁着夜色摸进江边,先把那些打瞌睡的老卒全绑了,烽火台连一点信号都没发出去。那时候关羽还在襄樊跟徐晃打仗,满以为荆州安稳得很,等他收到消息时,南郡、公安都已经丢了——这哪是吕蒙太狡猾,是关羽自己把预警的防线拆了,王甫早画好的“安全网”,被他随手扔了。
潘濬的猫腻,王甫早查清了,关羽偏不信
王甫在荆州不光管文书,还兼着查核粮械的活。有一回他查账,查到半夜发现不对劲:潘濬手里的军粮,调拨出去的数目比入库的少了三成,军械库里的弓箭、刀枪,登记的数跟实际盘点的也对不上。潘濬是刘表旧部,刘备拿下荆州后让他当荆州都督,掌着兵马调度的权,这么大的漏洞,明摆着有问题。
王甫连夜把查出来的账册整理好,第二天一早就找关羽,说潘濬“恐有二心,得赶紧换了,让赵累接手才稳妥”。赵累是南阳人,跟着关羽在荆州待了好几年,为人忠厚,对荆州的情况也熟,确实是合适的人选。可关羽听完,只说了一句“吾素知潘濬为人,他不会干这种事,你别多心”,把账册推到一边,连看都没再看。
王甫没敢再多说,可心里不放心,又悄悄派了人盯着潘濬。果然,吕蒙一兵临城下,潘濬连抵抗都没抵抗,直接带着荆州的布防图、兵员名册、粮草储备表去投降了。东吴拿着这些东西,跟走自家院子一样接管了荆州各郡县,连郡兵什么时候换班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后来潘濬在东吴还当了奋威将军,受孙权重用——王甫早看透的“内鬼”,关羽偏要当“忠臣”,这坑是他自己选的。
麦城突围的生路,王甫指出来了,关羽偏要走死路
等关羽退回麦城时,荆州大部分地方已经丢了,身边就剩十几骑,想突围只能选对路。王甫知道这事关生死,亲自带着人去探查路线,一边查一边画地图,最后查出两条路:一条是大路,虽然显眼,但路面宽,能快马加鞭,而且探过了,没设伏兵;另一条是山中小路,又窄又陡,还不知道东吴有没有埋伏。
王甫拿着地图找关羽,把两条路的情况说清楚,劝他“走大路,能尽快突出去,回益州再做打算”。可关羽一看地图就皱了眉,说“我乃武安侯,带过千军万马,还怕东吴的埋伏?走小路近,还能出其不意”,说着就把地图扔在桌上,定了要走小路。
王甫急得直跺脚,又劝“小路太险,万一有埋伏就完了”,关羽却不耐烦地挥挥手,让他别再说了。后来王甫不放心,又派了个心腹去小路探查,可还没等探查的人回来,关羽就带着人出发了。结果刚进小路,就被吕蒙派的朱然、潘璋堵住了,关羽父子全被擒了——王甫指的生路就在眼前,关羽偏要往死路上闯,这怨不得别人。
荆州的内部烂摊子,王甫早看出来了,关羽偏不管
其实王甫劝的不只是烽火台、潘濬和突围路,他更担心的是荆州内部的人心。关羽在荆州待了好几年,跟身边的人处得并不好: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妻兄,公安守将傅士仁是刘备的同乡,这俩本该是心腹,可就因为一次粮草送晚了,关羽就把他俩各打了二十杖,还说“等我回来再治你们的罪”,吓得俩人心里直打鼓。
王甫看在眼里,跟关羽说“糜芳、傅士仁是守南郡、公安的关键,得好好安抚,不然他们心里有怨气,迟早出问题”,可关羽根本没当回事,说“他俩敢不听我的?”。后来吕蒙打过来时,傅士仁直接开了公安城门投降,糜芳也跟着献了南郡,连仓库里的粮草、军械都完好无损地交给了东吴——这哪是东吴打进来的,是关羽自己把大本营的门给别人开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外援。刘封、孟达在上庸,离襄樊不远,关羽打襄樊时好几次让人去催他们发兵,可他俩就是不派兵,说“上庸刚归附,不能轻易动兵”。其实说白了,就是关羽平时太傲,没把刘封、孟达放在眼里,人家也不愿意帮他。王甫早说过“得跟刘封、孟达处好关系,不然关键时刻没人帮”,可关羽听不进去,最后真成了孤家寡人。
王甫不是普通文官,是被埋没的能臣
很多人觉得王甫就是个管文书的文官,其实根本不是。他早在益州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过人的眼光。那时候刘璋想迎刘备入蜀,满朝文武都怕触怒刘璋,没人敢反对,唯独王甫站出来,捧着奏疏在朝堂上直言“不可轻迎外人入蜀”,说刘备“兵精将强,心思难测,进来了就怕赶不走”。刘璋不听,还把他外放到地方,可后来刘备果然拿下了益州,证明王甫说得一点没错。
刘备拿下益州后,王甫没逃,主动去见刘备。刘备问他当初为什么敢劝刘璋,他说“我知道将军不是普通人,益州没人能挡住您”,一句话说得刘备很受用,让他去当绵竹令。绵竹那地方偏僻,地头蛇多,百姓也难管,王甫到任后,先抓盗贼,再修水渠、开荒地,不到三个月,当地百姓就自发给他立了功德碑——这哪是只会写文章的文官,是能办实事的干吏。
后来刘备称汉中王,把王甫调到荆州辅佐关羽,本来是想让他帮关羽补补短板。王甫在荆州不争名不争利,埋头干事,连军中的将领都佩服他,可关羽就是不待见他,觉得文官没用。有学者说“要是王甫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不会比法正、马良低”,这话一点不假——法正善奇谋,王甫善识人和稳后方,要是关羽能听他的,荆州根本不会丢。
可惜王甫的运气不好,遇上了刚愎自用的关羽,一身本事没处使。后来夷陵之战时,王甫跟着刘备出征,最后战死在战场上,连个像样的墓碑都没留下。要是当初关羽能听他一句劝,不光荆州不会丢,王甫的结局,恐怕也会不一样。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九《王甫传》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华阳国志》
人民网.《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那么简单》
荆楚网.《被忽视的王甫:曾三次预警荆州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网.《关羽集团内部矛盾与荆州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