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中方掀桌抛售257亿美债!美国大动脉被切断!两国紧急接盘救场!

美国财政的“大动脉”正在流血——这一次,中国不再输血。

2025年7月,中国减持257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

这不是市场波动,不是临时调整,而是一次明确的战略撤退。

美债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核心地位,早已瓦解。

从2022年起,中国对美债的态度就彻底变了。

那一年,持仓跌破1万亿美元;2023年再减508亿;2024年又减573亿;2025年继续加速。

这不是偶然,而是有节奏、有目标的资产再平衡。

美债不再是压舱石,而是可随时剥离的风险敞口。

为什么现在撤?

因为美国财政已经失控。

联邦债务突破37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超1.1万亿美元。

政府一边减税,一边发钱,财政赤字像雪崩一样滚落。

信用不是靠口号维持的,而是靠账本支撑的。

当一个国家连利息都快还不起,还指望别人继续借钱?

没人会这么傻。

中国开始增持黄金。

从2024年下半年起,央行连续10个月买入黄金,节奏稳定,意图清晰。

黄金不依赖主权信用,不会被冻结,不会因制裁失效。

在美元信用动摇的背景下,黄金是唯一真正“无对手方风险”的资产。

这不是投机,是防御;不是情绪化反应,是系统性对冲。

与此同时,日本和英国却在2025年7月分别增持118亿和80亿美元美债。

表面看,市场似乎仍有支撑。

但细究就会发现,这根本说不通。

日本自身债务/GDP比率已超200%,是全球负债最重的发达国家。

央行维持负利率多年,经济增长停滞,财政空间几近枯竭。

它哪来的余力接盘美债?

英国更糟:脱欧后经济复苏乏力,通胀高企,英镑持续贬值,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这种情况下增持美债,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治行为。

有消息显示,美国财政部长在2025年6月和7月,分别与日本央行、英国财政部举行闭门会谈,主题包括“债券市场协调”和“金融稳定”。

翻译过来就是:美国在动员盟友兜底。

美债市场正在从自由交易转向政治共担。

但政治能撑一时,撑不了长期。

投资不是讲义气,是算账。

一旦美债收益率失控或美元信用进一步崩塌,这些“接盘”动作会立刻反转。

全球对美元的依赖正在系统性下降。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0年的73%跌至2025年的不足58%。

这不是缓慢滑坡,而是加速脱钩。

俄罗斯和伊朗早已用本币结算能源贸易;金砖国家正尝试建立非美元支付系统;东盟推动本币互换机制;非洲多国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这些动作看似分散,但方向一致:削弱美元霸权,重建金融自主。

中国没有高调喊“去美元化”,但行动从未停止。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持续扩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更多国家,数字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试点跨境使用。

这些不是象征性举措,而是基础设施级别的布局。

目标明确:构建不依赖美元的国际支付网络。

这不是对抗,是自保。

当美国频繁将金融工具武器化——冻结外汇储备、切断SWIFT连接、实施长臂管辖——它亲手摧毁了美元作为公共产品的信用基础。

一个可以随时被政治绑架的货币,不配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美债曾经是“无风险资产”,因为市场相信美国会恪守财政纪律。

但现在,这种信任正在崩塌。

债务失控、政策反复、央行独立性受质疑、金融武器化常态化——每一项都在侵蚀美元的根基。

中国减持美债,不是赌气,是止损。

不是挑衅,是理性。

它看清了一个事实:美国财政已进入不可持续轨道,而全球正在为“后美元时代”做准备。

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美债利息负担只会更重。

为吸引买家,美国不得不提高收益率,但这又加剧财政压力,形成死亡螺旋。

主权投资者正加速多元化配置,美债的长期买家正在流失。

日英的增持,不过是政治任务下的短暂表演,撑不起整个市场。

有网友说,美债市场像击鼓传花,鼓停时谁拿着花谁倒霉。

中国选择在鼓声未停时离场,不是冷漠,是清醒。

美元霸权不会一夜崩塌,但它的根基正在被自己挖空。

当全球开始认真构建替代方案,真正的危机才刚开始。

中国这次的退出,是第一个明确信号——接下来,看谁还愿意为美国的财政任性买单。

信用一旦崩塌,就再也回不去了。

美国正在亲手杀死那只下金蛋的鹅。

而世界,已经不再等待。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