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刚刚在朋友圈转了条消息,印度新出一项政绩,说是5天修了3万厕所,那场面配图一个个站着领导笑呵呵,让人看着直乐,就有网友直呼这才是基建狂魔。其实不光朋友圈,微博热搜、短视频平台全都有类似的话题,一大波弹幕刷得飞起,大家都在讨论印度究竟是不是基建大神。我的第一反应,怎么突然又吹起了厕所战役,热搜话题从大楼铁路一下子变成了茅厕革命,有点像综艺抢流量剧本。
拆开细看,官方说修厕所的速度快到每分钟4个,现场施工队据说20分钟搞定一座,还用上了什么竹帘、预制板,摆明了是流程化包装。上亿卢比招标下去结果发现都是拼装货色,中央邦的厕所没门没锁,北方邦全靠预制拼接,连地基也省了。我想,这种速度就看着像盖帐篷,验收拍个正面,转身就没有背面,不少网友调侃这叫“P图式验收”,感觉真是玩数字游戏。
网上还有个段子,印度政府每拨一笔经费,基层官员和承包商就开始瓜分,回扣占一半,钱没花到刀刃上。厕所变成一次性产品,过几个月就只能当摆设,那场景怎么看都有点像电影里搭的临时片场。真的去现场一看,大部分厕所接着耕地就是个竹篱笆,人家说是防风,但屁股都露半截外头,这体验也太原生态了,感觉比露天多上一层防护。连带官方数据也是数字优先,民生和实用根本没人在乎,谁会关心厕所用不上这尴尬事?
其实印度政府高喊“清洁运动”,声称要在全国修建上亿座厕所,一举消灭露天排便。计划很好,每年拉出一串串任务清单,地方官员一门心思赶数字进度表,新闻满天飞,实际成效根本没人理。真正的问题,根本不是有没有厕所,也是大家到底用不用。印度有说法,“屋内排泄会激怒神明”,很多农村居民选择到地头去解决,觉得在家里上厕所是极大的不敬。“厕所=不吉利”这信仰,官方工程再多,也很难一下子改变,网友调侃说这不是基建,这是习惯比基建刚,人的观念说变就变不了。
我看印度叫嚣基建速度,真的拼不过中国这几十年。中国搞基建,从高速公路到高铁,桥梁到地铁,全是实打实的技术和资金支撑,背后还有民生需求驱动。基础设施不只是数字堆出来,更讲究质量和实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比印度厕所革命,速度快成了“数字魔法”,质量就是笑话。之前国内热议的那句,“中国基建=强国标配”,印度搞厕所只能算是自嗨式宣传。
再看看印度的深层问题,城市和乡村分化太厉害,基础卫生习惯和公民理念没跟上,修厕所根本不是三五天能扫清的事。哪怕官方一折腾,硬是把厕所数字刷去了几个亿,没人真的用,全是数据表面风光。网友说,这才是真正的“口号战胜国情”,好像搞运动就能一夜变天。实际生活谁都知道,一项基础设施要让人真正愿意用上,是社会管理、文化习惯、教育理念全得拉满,一套体系哪有可能头脑发热就解决。
我心里感觉,印度这波宣传,更多是官场操作和选票考量,你看每次都是民生工程最先炒作,实际效果没人真问。回想中国这十几年,城市扩张、农村改厕,硬件投入和观念塑造齐步走,政府搞的是系统施策,短期让老百姓体验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变化。真正的基建狂魔不是看谁数据好看,是谁能把人的生活改变,把基础公共服务覆盖到最底层。印度修厕所刷数据,全世界都看乐了,但6亿人还是野外排便,这现实谁都不敢吹牛。
说白了,基建不是比赛谁快,谁出新招数,是看老百姓能不能用得上、愿不愿意用、用着有没有效果。印度就是做了表面文章,基础建设和社会治理完全脱节,声势大于实效,变成一场数字盛宴。新闻风头过去,又回到现实之中,民生难题还在,卫生困境没缓解,好像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重复。碰到类似项目,网友评论区疯狂刷梗,有人说印度厕所堪比“经济奇迹”,也有人说数据速成全靠P图,怎么看都是一场“基建幻觉”。
能不能解决露天排便问题,不是修几万个厕所就能擦干净国家形象,真正要变的是思维、规则、民生观念。中国基建也不是一天就成功,是长期投入和居民参与相结合,各行各业协同发展才有安全感。数据堆不出来幸福感,只能靠实际把控。印度这波风头劲吹,大家也不是没看明白,笑点里全是无奈,有人说基建本来就是比谁心细,比谁脚踏实地,全力推进才有底气叫得上猛。
其实根本不是厕所修得多快,是群众用得顺不顺手,这才是发展的关键。印度追求数字,总是在玩“进度表型政绩”,实际妨碍深层改变。中国基建狂魔的底气,是人民的获得感,基建质量也是人民的安全感。印度厕所这事,风头可以赶,数据可以吹,问题永远只有自己面对,只要习惯不变,基建再狂也都是浮云。真要解决卫生难题,不是5天3万座厕所的新闻热点,而是6亿人能不能真正过上干净有尊严的日子。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理性、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新闻原创不易,如有内容表述不当或侵权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处理。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关注,大家一起分享观点。小编码字很辛苦,希望大家都能生活顺利,工作顺心。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