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迎来震荡调整,三大指数出现分化走势。 上周四放量下跌后,连续两个交易日缩量震荡,市场成交额缩减约万亿A股三大指数虽然缩量收涨,但行情分化严重,全市场超3153家个股下跌。这种指数上涨而多数个股下跌的局面,反映出当前市场运行并不健康。
一边是科技股继续被资金抱团,一边是大多数行业板块表现低迷,市场每天处于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状态。 这种分化格局弱化了投资者的交易热情,市场情绪难以有效提振。
从技术面看,大盘日线级别已维持在20日均线下方运行,周线级别也跌破了5周均线。 结合上周四放量下跌后连续两个交易日缩量的情况,表明上方压力巨大,大盘指数或迎来周线级别调整。
A股市场在经历快速上涨后出现的回调现象,给予未能及时上车的投资者一个买入的机会。
牛市中阶段性回调并不罕见。 回顾历史,2007年、2009年、2014年至2015年均出现過明显回调。
即便是史诗级的行情,中途也可能出现多次远超1%的回撤。 市场的上行趋势往往不是一路坦途,而是“进二退一”的螺旋式上升。
本轮行情自4月初的3040点起步,历时4个月时间,逐级突破3400点至3700点的整数关口,每一轮突破后,市场均经历短期震荡整固,反复夯实支撑,呈现出“台阶式上行”的稳健态势。
A股从4月初到9月份涨了800多个点,中场休息是正常现象。 前期涨幅较大的科技板块面临技术性调整压力,部分龙头品种自高点回落幅度较大,加速了获利资金的兑现了结。
央行明确表示不涉及短期政策调整,且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后,央行在9月份也确定不降息。 这两大消息落地导致短期内A股市场的预期落空。
美国总统特朗普罢免美联储理事事件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叠加9月议息会议临近,市场对于美联储9月降息后的政策路径存在分歧,全球避险情绪升温。
大盘指数出现放量中阳线或者放量中长线阴线。 这种价格表现通常意味着市场情绪发生转变,可能预示调整结束。
市场成交量跌破2万亿,缩量至1.5万亿左右。成交出现地量,往往表明市场情绪到达冰点,随后可能开启反弹。
从更广泛的技术指标看,股价调整结束需要从量、价、时间三个方面进行研判。 成交量调整到位不仅指创地量,还要观察底背离走势;价格调整到位有前次行情顶点和涨幅黄金分割点两种量度标准;时间因素则是调整结束的最终因素。
尽管市场出现短期调整,但A股牛市的基础依然稳固,多个因素支撑市场长期向好。
宏观经济韧性强劲。 我国经济在内部结构调整与外部贸易摩擦的双重挑战下韧性凸显,经济数据表现相对稳健,制造业韧性成为重要贡献点。
企业盈利向好。 今年A股上市公司全年有望实现3%左右的盈利正增长,为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
估值吸引力仍存。 经历较大幅度上涨后,当前上证指数及沪深300指数对应的估值水平在全球主要市场中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流动性环境宽松。 投资者信心提升带来增量资金入市、各类投资者保持较高活跃度、股市稳定机制继续完善、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入市以及海外投资者回流A股市场,有望支撑市场流动性。
关注产业逻辑扎实的行业。 如通信设备、半导体、电子硬件、固态电池、创新药、国防军工、机器人等。 这些领域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大方向,具有长期成长空间。
布局出海优势板块。 已布局海外产能的白色家电、工程机械和电网设备等值得关注。 中国制造在全球依然有较强的竞争力,性价比优势无法掩盖。配置优质红利资产。
投资者可从优质现金流、波动率及分红确定性出发,布局电信、银行等板块。 这些资产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回报,防御性较强。
把握机会在部分板块领跑多日甚至达到历史高位之际,资金的“高低切”是投资者在择股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低位滞涨且基本面扎实的标的或将关注度提升。
回顾A股历史,每一次深度回调都是新一轮上涨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