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要把“小运量轨道”做成补网利器?答案是——很可能会,而且六条“迷你地铁”正排队上场,对于那些还没有地铁的片区,这或许是一场改变出行版图的机会。
先交代来龙去脉:市资规牵头编了《长沙市小运量有轨公共交通布局规划》,把大中运量地铁当主干,小运量当筋骨和毛细血管。去年政策调整后,含浦线、铜官窑线、梅溪湖、湘江科学城、奥体新城等被纳入;地铁公司也在推进低运量线路招标,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中标。最近“长沙市低运量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24-2026)”立项,新一轮建设拉开序幕——别眨眼,下面像追连载一样把六条线说清楚。
▶ 1 智能网联产业园—洋湖智轨电车
计划2025年开工并试运营,信息显示已处于试运行状态。线路从山塘地铁站出发,沿莲坪路、紫苑路等串起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含浦无人驾驶测试区和碧桂园湘江智谷。三节编组,时速30—40公里/小时,理论小时运力5000—12000人。直白点,就是早高峰挤公交的日子可能会少一些。
▶ 2 铜官窑云轨巴士
预计2025—2026年开工。此线从1号线北延二期的沙河站引出,终点到铜官窑,全线设6座站(含1座换乘、2座预留),时速40—50公里/小时,拟投约17亿元。官方在推进工可、初设和施工招标准备,总体节奏在加快。
▶ 3 高新区—梅溪湖T2有轨电车(高铁西—梅溪湖)
预计2026年开工,约10.3公里,从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到岳麓大道附近,设计时速70—80公里/小时,初步设13座站,并与2号线、6号线换乘。现在还在前期方案研究阶段,周边地块开发和资金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证。
▶ 4 市府—梅溪湖T1智轨电车
前期研究中,预计2026年动工,全长约18.14公里、设21座站,时速30—40公里/小时。线路穿过西湖公园、湘雅三医院、市政府、金融中心等节点,并与2号线、4号线、6号线换乘,定位像一条“骨干微循环”。
▶ 5 湘江科学城智轨电车
官方资料较少,地图上还是留着一张白纸,属于等待补白的那条线。说白了,就是期待更多“剧透”。
▶ 6 南城片区有轨电车
预计2026—2027年开工,线长约16.6公里,自长沙客运港沿湘江路抵达金屏公交首末站,时速70—80公里/小时,主要服务南城的通勤与换乘需求。
把这波小运量建设放在更大的维度来看,有三重意义:一是补短板,让地铁覆盖不到的“最后一公里”更有底气;二是成本与速度兼顾,智轨、云巴等方案相对省钱省时,面对财政压力更可行;三是为新城区提供公共交通预期,能带动沿线土地开发和配套落地。不过,问题也很现实:有的线路周边开发还不成熟,投融资和运营模式如何落地、与大运量地铁如何衔接,都要细致算账。
普通市民更关心两件事——能不能按时开通、票价亲不亲民、换乘顺手不顺手。有位在望城上班的网友直言:“只要别一直拖,能把通勤时间从一小时降到半小时,票价合理,我就给它打五星。”也有市民担心夜间运力和换乘步行距离,希望规划时更多考虑“人走的便捷度”。
把城市轨道想象成一棵树,地铁是主干,小运量就是枝叶和毛细根;枝叶越多,城市呼吸越顺畅。你家旁边会因此多一条“迷你地铁”吗?如果有,你最希望它先解决哪类出行痛点?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期待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