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前后,长江边的小城便开始热闹起来。江风裹着湿润的水汽拂过脸庞,街角巷尾飘来粽叶的清香,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那一年一度的三峡龙舟赛。
我从小在江边长大,听着船工号子入梦,看着江面帆影出神。小时候,爷爷常牵着我的手站在岸边,指着远处彩旗招展的龙舟说:“那是咱们的魂,是祖宗传下来的劲儿。”那时我还小,不懂什么是“魂”,只记得龙舟破浪时激起的水花像银蛇乱舞,鼓声震天,人心也随之起伏。
去年,我竟成了龙舟队的一员。起初只是被朋友拉去凑数,心想不过是玩玩而已。可当第一次真正登上那条漆红如血的龙舟,双手握住沉甸甸的木桨时,我才明白,这根本不是游戏。
“一二!划——”队长老陈一声令下,十个人的动作整齐如一。桨叶扎进江水,又猛地抽出,水花四溅,打湿了裤脚,也打湿了心。我咬紧牙关,手臂酸得发抖,却不敢慢半拍。耳边是急促的鼓点,眼前是翻腾的江水,身后是队友们粗重的呼吸和低吼。
“小林,挺住!别掉节奏!”老陈回头冲我喊。
我点点头,喉咙干涩,一句话也说不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拖后腿。这条龙舟,承载的不只是十个人的重量,还有整条街坊的期待。
训练的日子苦得像泡在江水里。每天清晨五点集合,日头还没露脸,江面雾气蒙蒙,我们已划了二十趟来回。手掌磨破了,贴上胶布继续划;膝盖撞得淤青,笑着说是“龙舟勋章”。有一次暴雨突至,江面波涛汹涌,我们本该收工,可老陈却站在船头,声音洪亮:“龙舟人,不怕风浪!划!”
那一刻,雨打在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但心里却烧着一团火。我们咬牙划完最后一程,靠岸时,浑身湿透,却相视大笑。那种痛快,像是把整个身体都交给了江河。
比赛那天,江岸人山人海。彩旗猎猎,锣鼓喧天,十几条龙舟一字排开,像蓄势待发的猛龙。我们的船头绘着金鳞巨龙,双目炯炯,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准备——”鼓手小杨举起鼓槌。
我的心跳得厉害,手心全是汗。偷偷侧头看队友,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坚定。老陈低声说:“记住,我们不为第一,只为划出咱们的精气神。”
枪声响起,鼓声如雷,桨影翻飞。江水被狠狠撕开,龙舟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我跟着节奏奋力划动,耳边是呼啸的风、激荡的水、观众的呐喊。有那么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爷爷当年的声音:“那是咱们的魂……”
我们最终拿了第三名。领奖台上,大家笑得像孩子,互相泼水庆祝。江风送来清凉,也送来满足。那一刻,胜负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劈波斩浪,一起嘶吼呐喊,一起把汗水洒进长江。
晚上,街坊摆了长桌宴,粽子、腊肉、米酒摆满一桌。孩子们提着纸灯笼跑来跑去,老人摇着蒲扇讲着古时候的龙舟传说。我坐在江边,望着倒映着灯火的江面,心里暖暖的。
原来,龙舟赛不只是速度的较量,更是人心的凝聚。它让我们在桨起桨落间,找回了久违的团结与豪情;在水花飞溅中,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最深的脉搏。
明年,我还会回来。因为我知道,只要江水还在流,龙舟的鼓声,就永远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