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某电子制造车间的高温老化房里,温度计稳稳指向52°C。一个名为Atom的人形机器人正流畅地进行电路板插装作业——它的机械手指精准夹起微小的电容元件,在高温环境下连续工作两小时后,定位误差仍保持在0.05毫米以内。这是越疆科技展示的工业场景实录画面,也标志着人形机器人首次真正意义上突破了工业应用的温度极限。
传统工业机器人往往需要在恒温环境中运行,高温会导致电机过热、精度下降甚至系统宕机。Atom的突破在于其热管理系统和材料设计的创新。其关节电机采用新型冷却技术,关键结构件使用耐高温复合材料,使得整机能在50°C以上环境稳定运行。这个温度阈值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工业高温场景,包括金属铸造车间、食品杀菌生产线、光伏组件测试环境等。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多场景自适应能力。在同一个测试周期内,这台机器人先后完成了三项截然不同的任务:从高温环境下的元件装配,转换到-10℃冷链仓库的货物盘点,再进入充满电磁干扰的变电站进行设备巡检。这种跨温区、跨场景的连续作业能力,传统专用机器人需要三台不同设备才能实现。
核心技术突破来自其“生成式VLA技术”架构。与预先编程的固定指令不同,该系统通过实时分析环境视频流、传感器数据和任务目标,动态生成操作指令序列。当遇到未预见的障碍时,机器人能自主调整运动轨迹。在测试中,Atom成功处理了传送带突然停止、工件位置偏移30度、光照条件骤变等多种突发状况。
其群体协同能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三台Atom机器人曾在无中央调度的情况下,合作完成了一个大型工件的多面检测任务。通过实时共享环境数据和任务进度,它们自主划分了检测区域,避免了机械臂碰撞,并将检测效率提升了2.3倍。这种去中心化的协同模式,为柔性生产线提供了新的可能。
精度数据同样支撑了其工业级应用 claim。±0.05mm的重复定位精度已达到精密装配要求;最大负载5kg的设计使其能处理85%的工业零部件;持续工作时长突破8小时则满足了生产班次需求。这些参数集合让人形机器人首次具备了替代部分人工岗位的技术基础。
但技术的成熟总是伴随新的挑战。当机器人能同时处理多个场景的任务时,如何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跨场景移动意味着更复杂的环境交互,如何确保突发情况下的人机安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将决定这项技术落地的速度与规模。
工业现场的反响同样值得记录。某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试用了Atom后表示,其多任务能力确实减少了设备投入数量,但跨任务切换时仍需要15分钟左右的重新校准时间。另一家电子代工厂则指出,机器人对非标工件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升。这些真实反馈正在推动技术的持续迭代。
从全球视角看,人形机器人的工业应用竞赛正在加速。特斯拉的Optimus近期展示了电池组装能力,波士顿动力的Atlas仍在专注移动性能突破。越疆Atom选择的路径显得更加务实——不追求极致的仿形或运动能力,而是聚焦工业场景的实际需求。这种差异化定位是否更能赢得市场认可,还需要更多应用案例来验证。
当一台机器人能同时代替人类完成高温、高危、高精度作业时,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优化似乎迎来了新的可能。但技术永远只是工具,真正的变革永远来自于如何应用这些工具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