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耶伦最近撂了句硬话。
她说,要是下回拜登和普京的会谈谈崩了,华盛顿绝对会给莫斯科点颜色看看,到时候经济制裁的铁拳就会砸下来。
这话可不是随口乱说,是她在财政部例行发布会上白纸黑字讲清楚的。
说白了,美国这套组合拳早就放那儿了,谈不好直接上硬菜。
明眼人都知道,"特普会"历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两位碰到一块,要么谈安全红线,要么掰扯能源合作,每次都得死磕半天。
可要是谈不拢呢?耶伦算是把底牌亮出来了:你们等着接招吧。
这架势倒让人想起2014年那出戏码。
当时克里米亚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奥巴马政府反手就冻结俄企海外资产,把几家能源巨头整得够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后来出过报告,说那轮制裁确实把俄罗斯GDP削下去两个点。
不过说真的,经济制裁这玩意儿真不是万灵药。
有回跟布鲁金斯学会的老研究员聊天,他打了个特形象的比方:制裁就像吃抗生素——剂量轻了不管用,下猛药又容易搞坏身子骨。
俄罗斯这些年确实学精了,自从2014年挨了记闷棍,转头就和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市场搞能源本币结算。
世行去年发布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俄对非西方国家的油气出口占比五年间从32%飙到61%。
这就好比给自己修了条防空洞,空袭来了好歹有个躲处。
翻翻耶伦的发言实录,有个细节值得玩味。
她特意提到"限制金融交易通道",这话可不是虚张声势。
要知道现在国际清算八成走SWIFT系统,真掐了这条命脉,俄罗斯的石油美元立马变废纸。
但这事说着容易做着难,欧盟国家冬天还指着俄天然气取暖呢。
当年奥巴马政府想拉欧盟搞能源制裁,德国人就差点拍桌子——凭什么让我们的工厂停电?
俄罗斯那边也不是吃素的。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出过份报告,把本国经济比作"冻土带生态圈"——看着荒凉,生命线都扎在深层。
这话不假,就算欧美把高科技产品全断供,俄罗斯靠着广袤国土和丰富矿藏,吃饭穿衣还真不成问题。
不过有个软肋藏不住:老百姓的手机、电脑、汽车这类消费品,七成零件还得进口。
2018年受制裁那会儿,莫斯科商场里的苹果手机隔夜涨价40%,把中产阶层坑得直跳脚。
我倒觉着这事儿透着点黑色幽默。
华盛顿年年喊着要制裁,可转头就让美企买俄铝材;莫斯科天天骂美元霸权,国库里却堆着上千亿美债。
其实双方都门儿清:彻底撕破脸谁也好不了。
记得去年冬天天然气危机那会儿,德国前脚制裁俄能源部长,后脚就偷偷追加天然气订单——活脱现实版"真香定律"。
要论影响预测,伦敦政经学院去年建的数字模型挺有说服力。
他们发现只要制裁力度超过俄GDP的5%,卢布汇率准保崩盘。
但有个变量总被忽略:普通百姓的承受力。
2014年卢布暴跌那次,退休老人攥着缩水的养老金冲银行砸玻璃的场景,普京在电视讲话里硬是停顿了五秒钟。
这些画面经济模型可算不出来。
日内瓦国际关系论坛上的俄罗斯学者说过句俏皮话:"制裁就是把双刃剑,挥出去的时候当心割着自己。
"可不么,2019年美国制裁"北溪-2"管道项目,结果德国企业损失130亿欧元订单,反倒让荷兰造船厂捡了便宜。
更别说莫斯科借机搞起了进口替代,现在国产医疗设备份额从15%提到37%。
难怪彼得堡经济论坛上,有俄罗斯官员半开玩笑地感谢美国"倒逼改革"。
说到法律依据这块倒值得琢磨。
耶伦每次提制裁总搬出《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可这法案本是用来反恐的武器。
前年哈佛法学院出版的研究文集就提出质疑:把对付"基地"组织的法律搬来压大国博弈,是不是有点削足适履?更绝的是,去年七月美国地方法院刚判了个案子,认定财政部越权冻结委内瑞拉黄金,这套路数放俄罗斯身上未必管用。
不过话说回来,制裁真正厉害的不是经济账,而是政治威慑。
有次看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访谈说得透彻:"制裁就像悬在空中的靴子,没落下时最让人心慌。"俄罗斯央行每个月都发布"压力测试报告",最近六份报告里有四次提到"预案启用临界点"。
说明他们心里也绷着根弦——毕竟2022年俄石油出口量要真被砍掉三成,财政窟窿可比克里米亚时期大得多。
说到底,耶伦亮剑其实是场心理战。
谈得成皆大欢喜,谈崩了也有预案兜底。
但莫斯科的反应挺有意思,普京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昨天回应很克制:"俄方从不预设谈判立场",这话听着耳熟——像极了上个月中美阿拉斯加会谈前的表态。
毕竟大国博弈到这个份上,谁先露怯谁就输了阵仗。
这事让我想起冷战时期的老故事。
当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雷克雅未克谈崩时,白宫幕僚长说了句大实话:"谈判桌上的筹码,早就在石油管道和冬小麦合同里定好了。"现在拜登和普京的棋局何尝不是如此?那堆制裁清单看着唬人,可真正牵动全局的,还是布鲁塞尔凌晨亮着灯的供暖调度室,还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的液化天然气船。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