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还没说完,上海股市就跟着跳了起来啊,创出了自2021年底以来的新高,资本看中的是中美关系可能开始回暖,用真金白银下注。不过,才过去24个小时,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就像泼了冷水——“不会接受任何不平等的条件”,干脆利落地把球踢回了美方一方。
对特朗普来说,眼前的压力就像实实在在踩在脚下的石头一样明白得很。到了2025年上半年,对华出口突然大幅度下降,就像一块块沉甸甸的石头,狠狠地砸在那些关键选区上。
曾经撑起特朗普执政“油箱”的德克萨斯能源公司,如今一个接一个地停靠。艾奥瓦州的农场主,曾经最坚定的票仓,现在只能看着堆积如山的谷仓愁眉不展。就连波音工人的罢工,也像是经济难题逐渐传导到社会稳定的危险信号。
支持率跌破四成,特朗普急着搞场立竿见影的“外交大胜”来扭转国内的经济暗淡和政坛的失势。所以,美方这次的套路带点儿短线投机的味道:又拿出“极限施压”的旧套路,列出一份看起来很硬的名单,打算用最短时间内逼对手就范。
年底去中国的打算,其实是因为从协议的起草到国会的预审时间安排得很紧凑,整个流程都在为美国现在的经济走低做准备。
中国的战略布局像是一道深厚的年轮,步伐沉稳而果断。每一步的行动都不是为了短暂的得失,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国家发展大局。当美国还在为芬太尼的责任问题争吵不休时,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稳步推进了。
从塞尔维亚的电池厂到匈塞铁路的延伸,悄悄地在打造一个不依赖西方体系的经济循环圈。就在美方一边挥舞TikTok禁令的旗帜吓唬人,一边叫嚣得震天响时,中俄合作建设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正在加快推进步伐。这一切都显示出他们对未来几十年能源布局的深谋远虑。
就连工信部2025年稀土出口新规的颁布,也不是临时起意为了反制,而是出于国家对资源安全的长远布局。这样坚定的战略定力,让中国有底气不被美方那套“既要又要”的荒谬逻辑所左右,从容地把皮球踢回对方半场。
有人只想着眼前的短期政治利益,另一些人则关注长远的战略安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观念,根本就决定了他们在谈判的时候很难达到同步,也无法达成共识。
这场斗争的另一个核心,就是双方拿出来的两份清单,内容重量跟性质完全不一样。
美方列出的清单,其实就像一份“商业采购单”加上一份“地缘政治的投名状”。第一份,主要要中国多买美国的农产品和能源,目的就是缓解国内的经济紧张局势,也算是安抚那些受贸易战波及的利益集团。
第二份清单,其实就是给中国设个“限制令”,让你别和俄罗斯、伊朗在能源方面搞合作,还勒索你缴税,目的嘛,就是要巩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地缘政治的优势。虽然这两份清单言辞挺硬,但其实归根结底都还在谈判和交易的范畴里。
可中方的那份“红线”,其实触及的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和不容动摇的政治底线。第一条红线,明确要求美方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停止对台军售。这关乎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哪怕是一点点的让步都无法破坏这个底线,哪怕是再大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动摇。
第二条红线呢,是希望美方赶紧解除对咱们高科技产业的封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芯片和半导体设备方面。这关乎咱们国家的未来命运,能不能突破技术“卡脖子”的难关,搞上产业升级,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当美方想靠“多买大豆”来逼咱们放弃技术升级和能源独立,这种不对路的谈判思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会碰壁。
英伟达获准卖“降配版”的H20芯片,就反映出这种矛盾心态:一方面它希望借中国庞大的市场为自己企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通过这个机会掌握真正的技术。
所以,中国反过来要求开放高端芯片“血脉”——HBM内存技术,实际上是要揭穿这种虚伪,把焦点重新拉回到“是不是接受一个在技术上平起平坐的中国”这个根本问题上。
在谈判桌上敢于划出明确的底线,可不是冲动一时,而是因为手里有真正的杀手锏。
中国的底气,并不是靠嘴上硬邦邦的说法撑起来的,而是凭借两个稳固的战略支柱牢牢支撑着。
第一张牌,叫“稀土”,可不是那种一声不吭就算了的发泄,而是对整个高科技产业链上游关键资源的精准掌握,是一种策略上的硬核布局。
现代军事制造业,从制造一枚“爱国者”导弹,到组装一架F-35战斗机,甚至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都少不了以公斤甚至吨为单位的稀土支撑。
五角大楼的内部报告指出,稀土储备只能支撑大约四周,而洛克希德·马丁的生产线因缺料停摆,这不禁让人看到美国军工体系表面强大下其实也藏着脆弱的命脉。
中国占据了全球超过60%的精炼稀土产能,还在不断收紧军用级别稀土的出口,简直就像握住了美国军事霸权的命脉。这一招一出,美国任何威胁的底气,都变得不那么充足了。
第二张牌,就是“自主研发”带来的新机遇。美国搞的技术封锁,原本想拖慢中国技术发展,甚至扼杀我们的创新动力,可没想到,反而变成了推动内部突破的强大引擎。华为昇腾系列芯片的不断升级升级,正好印证了这点。
当国产芯片的算力逐渐逼近,甚至与美国提供的“缩水”版本产品抗衡,甚至开始追赶顶尖水平时,美国的芯片禁令,早已从当初的“杀手锏”变成了“乱弹”。
尤其是在能源行业,当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比例超过了五成,这表示对美元能源支付体系的冲击,不再只是空想,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这条由自己打拼出来的人民币能源结算新路,比起任何贸易顺差都更能摇动美国的霸权基础。
当特朗普的谈判团队还在为日内瓦的技术磋商绞尽脑汁时,世界的另一头,正上演着一幕完全不一样的场景。
北京即将迎来一轮不同寻常的外交高峰:普京打破常规,进行为期四天的访华,塞尔维亚总统则展开了五天的深度交流,斯洛伐克总理也留了个长时间的“停留”……这些,都不只是形式上的互访,而是南方国家用实际行动表达的信任,表明中国已成为动荡中的世界经济“避风港”和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
这次中俄联合作战演习,以“合力应对西太平洋安全威胁”为核心,双方共同利用雷达和空中情报资源,合作程度比以前更紧密,远远超过以往的合作水平。
这种密切的军事合作,和美国在亚太不断拉拢盟友、扩展北约范围的“围堵”策略,形成了一种微妙却很有力量的平衡态势。
这,正是这场大国较量的最终走向。胜负的关键,从不在于特朗普是否会乘坐专机直飞北京,也不在于某份协议是否签订。
考验的正是华盛顿能不能看懂历史的天平正朝哪个方向倾斜——单极霸权的年代正在走向终结,若还试图用老旧的冷战剧本来封堵一个充满活力、拥有强大内在动力和众多国际伙伴的国家,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