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响礼炮在北京上空回荡,红旗轿车缓缓停稳。2024年3月15日,安哥拉总统洛伦索的访华行程,让这个非洲国家罕见地登上中国社交媒体热搜。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如今与中国年贸易额超230亿美元、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国家,22年前还深陷在27年内战的泥潭中。更讽刺的是,它的悲剧始于500年前——当葡萄牙殖民者的帆影第一次出现在非洲海岸线时,命运的齿轮便开始转动。
****
“中国是在掠夺非洲资源!”西方媒体对中安合作的总爱扣这顶帽子。但数据啪啪打脸:安哥拉40%石油定向出口中国,换来的不是债务陷阱,而是2000公里铁路、100多所学校、30所医院。另一边,IMF当年提出的“援助条件”却是要求安哥拉交出海关控制权。这像极了什么呢?好比有人对刚出ICU的病人说:“把房产证给我,才借你救命钱。”
****
安哥拉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非洲血泪史。1475年葡萄牙人登陆时,带走的不仅是香料和黄金,还有数百万黑奴——相当于每10个安哥拉人就有1个被贩卖到巴西。1951年葡萄牙强行将其划为“海外省”,结果1961年三大武装组织同时起义。最魔幻的是1975年独立当天:葡萄牙人前脚撤军,后脚就挑动安人运、安盟、安解阵三方混战,完美演绎了什么叫“殖民者的告别礼”。
****
2002年内战结束,安哥拉满目疮痍。西方企业闻风而来,却只盯着油田和钻石矿。这时中国推来一车“水泥”——2004年启动的“资源换基建”模式:用石油收益担保,中国帮建港口、公路、电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嘲讽这是“新时代殖民”,但安哥拉人用脚投票:首都罗安达的房价十年涨了8倍,中资承建的凯兰巴新城住着50万中产,而同期西方主导的邻国刚果(金),GDP还不及安哥拉三分之一。
****
转折出现在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安哥拉经济断崖式下跌,西方资本集体撤资。关键时刻,中国非但没抽贷,反而加码投资农业和制造业。结果?2023年安哥拉非石油产业增长17%,中国超市里每3瓶红酒就有1瓶来自安哥拉葡萄园。更绝的是,安哥拉如今把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美国《华尔街日报》酸溜溜地称:“中国用修路机撬走了美元霸权墙角。”
****
表面看,安哥拉已成“非洲成功学”范本,但隐患仍在。全国80%耕地闲置,日用品70%依赖进口,就像个“拄着石油拐杖的巨人”。更棘手的是,年轻失业率高达32%——他们正是当年内战“娃娃兵”的后代。中国工程师老李在罗安达工地告诉我:“教黑人兄弟拧螺丝比打仗难多了,但总比教他们拿枪强。”
****
某些人总爱说中国在非洲“撒钱充大佬”,可看看安哥拉议会里那些用华为平板办公的议员,医院里中国援建的CT机每天筛查200名患者,再对比西方媒体镜头下永远尘土飞扬的非洲——到底谁在真心实意帮人修路,谁在架着摄像机等拍饥荒?
****
“资源换基建”被骂成“新殖民”,那请问:让非洲永远卖矿买粮,才是真·为你好?安哥拉总统访华签下百亿订单,美国跳脚说“破坏市场”,可他们自己给非洲的“援助”90%要求买美国货——这算不算双标界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