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那些曾风光无限的芯片巨头们,日子过得是真难,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货。你敢信吗?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领头羊,如今竟然要靠韩国媒体隔空喊话,求助遥远的中国:“帮帮我们!”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讽刺。
这场出人意料的逆转,其实早有伏笔。回想当初,韩国为了紧跟美国脚步,在芯片领域对中国设下了重重限制。那时候,他们或许以为是站对了队,抱紧了大腿。
可谁曾想,这场“豪赌”的代价,如今正以实实在在的巨额亏损,向韩国经济的核心产业无情地展示着。
时间倒回2022年10月,美国一纸禁令,卡住了对华芯片出口的脖子。没多久,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全球两大存储芯片巨头,就选择配合,大幅减少了芯片对中国的供应。韩国政府也顺势加入了那个所谓的“Chip 4联盟”,态度很明确。
本以为能跟着美国吃香喝辣,结果却是两眼一抹黑。到了2023年上半年,韩国芯片企业的财报,简直没法看。光是三星,半导体业务就亏了将近453亿元人民币,库存堆积如山,高达1800亿元人民币。要是把SK海力士算上,两家加起来的库存,更是吓人的2728.5亿元人民币。
库存爆仓,只能硬着头皮减产。三星不得不宣布,上半年内存芯片产量要比2022年同期砍掉20%到25%。全年下来,三星电子的营业利润暴跌了84.85%,只剩下353亿元人民币左右,大头都亏在了半导体上。
更窝火的是,三星在美国得州泰勒市建厂,原本预算170亿美元,结果到了2023年3月,成本就飙到了250亿美元,超支了一半。说好的美国补贴,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到账。
这还不算完,到了近期,有预测说三星第二季度的经营利润可能要跌掉56%,大概只有4.6万亿韩元,折合3.3亿美元。这都跟美国限制AI芯片对华出口,导致HBM芯片卖不动有直接关系。眼看着美国给韩国企业在华经营的豁免期快到期了,韩国人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现实太残酷,韩国媒体终于坐不住了。从2023年7月开始,韩国新闻界就出现了大量反思的声音。韩联社、韩国先锋报这些大媒体,文章里直言不讳地指出,韩国在芯片这事儿上“犯了大错”,甚至有人说“我们上了美国的当”。
他们着急啊,库存堆成山,产品卖不出去,就希望中国能“拉一把”,帮他们把这些芯片消化掉。
最近6月,韩国贸易部长都公开对美国表示担忧了,说再限制下去,韩国的芯片企业在中国可就真没法玩了。这摆明了是顶着压力也要给美国敲警钟,可见韩国企业界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之前,尹锡悦政府可是积极配合美国,站队站得挺欢实。可现在,国内企业怨声载道,经济压力越来越大,韩国政府恐怕也得重新掂量掂量,这种一边倒的政策,到底值不值。
这边“失意”,那边“得意”
韩国芯片业愁云惨淡,可中国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初,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目标就是到2025年半导体自给率要干到70%。虽然起步只有23%,但决心是明摆着的。
2018年,中兴事件一爆发,美国一限制,这警钟算是彻底敲响了。从那时起,中国芯片产业就把外部压力当成了自强的动力,国产替代的步伐明显加快。
技术上,中国可没闲着。28纳米和14纳米工艺已经能量产了。长江存储的232层3D NAND闪存,长鑫存储在DRAM上的进步,还有龙芯CPU性能的提升,都表明中国在核心技术上,正在一步步追赶。
不光是芯片本身,整个产业链都在发力。现在,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已经达到50%。全球前十的半导体封装企业里,中国企业占了好几家。在SiC、量子和光子芯片这些前沿领域,中国也在加速布局,努力打造一个完整的本土半导体生态。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整体低迷,中国市场却逆势增长了12%,市场价值达到了183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能飙到295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市场对本土供应商的依赖越来越强,对韩国芯片的需求自然就少了。
美国人自己心里也清楚。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2024年底都亲口承认了,美国对华芯片限制,根本没能阻止中国技术进步,反倒像个“愚蠢的把戏”。这话从美国高官嘴里说出来,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那些被寄予厚望的美国芯片巨头,像英特尔、美光、高通、NVIDIA,也都没能独善其身。在全球市场低谷和中国本土化浪潮的双重夹击下,它们也面临业绩下滑、亏损甚至裁员的窘境。这再次证明,把政治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最终伤害的可能是所有人。
韩国政府现在面临的压力可不只芯片业。汽车、造船、房地产,这些韩国的支柱产业,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压力。对华出口份额的减少,让整个韩国经济的困境雪上加霜。
韩国芯片业的遭遇,活生生地印证了那句话:选择错了,代价是巨大的。他们现在希望中国能“买单”,可中国市场早已不再是当年的中国市场,对本土产品的需求和信心,已经牢牢扎根。这场所谓的“芯片战”,非但没能遏制中国,反倒激发出中国科技自强的巨大潜能,彻底改变了全球芯片版图。这不仅是对全球供应链的一次深刻警示,也预示着一个更加自主、多元的科技新秩序正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