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美媒贬低福建舰:百年差距不足为惧?自家航母却摔机出丑

最近,关于福建舰的消息满天飞,我们的军迷圈子跟过年一样热闹。可在大洋彼岸,美国人看着我们的进步,心情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这不,美国媒体就抛出了一个惊人论调:福建舰服役不足为惧,因为中美航母之间,隔着一条“百年差距”的鸿沟。

这个说法听着挺吓人。按照他们的逻辑,这差距不是硬件,而是经验。美国专家们掰着指头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会儿开始,美军玩航母已经超过一百年了。

他们认为,这种跨越世纪的丰富经验,包括怎么协调多个航母战斗群联合作战,怎么组织大规模舰载机编队发动空袭,这些都是在真刀真枪的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

在他们看来,中国海军操作航母才十几年,光靠演习,很难模拟出那种实战环境下的高压操作。所以,即便福建舰下水了,中国航母数量增加了,但这巨大的“经验劣势”足以抵消一切。

“致命缺陷”找上门

为了让这个“百年差距”论显得不那么空洞,美国方面还真请来了两位“专家”给福建舰“挑刺”。退役的美军少校凯斯·斯图尔特和退役上校卡尔·舒斯特,两人都号称在尼米兹级航母上服役过。

他们对着福建舰的卫星图一番“专业分析”,最终给出了一个具体数字:福建舰的实际战斗力,大概只有尼米...

好家伙,这话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他们还给出了一个看似无法辩驳的“铁证”:福建舰的斜角甲板设计有“致命缺陷”。

他们言之凿凿地指出,福建舰的甲板倾斜角度只有6度,这直接导致了2号弹射器在工作时,会侵占宝贵的着舰区域,严重影响舰载机的起降调度效率。

听上去,这问题可不小。如果这是真的,那“百年差距”似乎不仅体现在软实力上,连最基本的舰船设计都出了硬伤,这可就麻烦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当这个“铁证”被放到聚光灯下仔细审视时,剧情很快就发生了反转。

所谓的“6度倾角”,不过是一个未经核实的视觉误差。任何一个看过航母标准俯视图的人都能发现,由于福建舰的飞行甲板更宽,从某些角度看确实会产生倾角较小的错觉。

但实际的工程数据显示,福建舰的斜角甲板倾角约为9度,这个水平和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根本就是在一个标准线上,哪来的“设计缺陷”?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弹射器侵入着舰区”的指控。这非但不是一个设计失误,反而恰恰体现了我们工程师的巧思和务实。

这实际上是为了适配我们尺寸更大的歼-15T重型舰载机,而进行的一项优化设计。这种布局以牺牲一点极限调度空间为代价,换取了甲板上至关重要的停机位,保证了重型机能够从容调度。

说白了,这是一个功能优先、一切为战斗力服务的聪明做法。美国专家拿这个当短板,只能说明他们要么是真不懂,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百年经验翻了车

就在美国媒体拿着放大镜给福建舰找茬,大谈特谈自家“百年经验”何等宝贵的时候,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发生了。那艘被他们奉为标杆的“尼米兹”号航母,自己却在南海出了洋相。

10月26日,这艘承载着美军百年荣耀的航母,在短短半小时内,连续摔掉了两架舰载机。这新闻一出,全球哗然。

事故原因的调查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前总统特朗普随口甩锅,说是可能用了“劣质燃料”。更离谱的传闻指向舰上负责化验燃油的部门,居然出现了集体失职。

有人说是因为没发军饷,大家消极怠工;也有人说反正船快退役了,干脆集体摆烂。不管真相如何,这艘航母的舰员状态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这就带来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这就是积累了“百年经验”的航母编队应有的样子吗?

当理论上无懈可击的“经验优势”,在现实中遭遇了“劣质燃料”、“集体摆烂”这类堪称草台班子的低级失误时,那所谓的“经验”含金量,到底还剩下多少?

强烈的戏剧性对比,让“百年经验论”的神话开始动摇。一边是充满活力的后起之秀,在设计上精打细算、功能优先;另一边却是功勋卓著的老将,面临舰体老化、人员懈怠的窘境。

这不禁让人怀疑,美媒口中的“百年差距”,究竟是一种客观描述,还是一种面对现实时不得不进行的心理安慰?

如果经验不能保证不出低级错误,那么真正决定现代航母战斗力的,到底是什么?或许,我们该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经验之谈”,回到最根本的地方——硬核的技术指标和实打实的性能数据。

代差碾压没法聊

衡量一艘航母的核心战力,最关键的指标就是舰载机的出动效率。说白了,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能起飞和降落多少架飞机。在这方面,福建舰和尼米兹级的对比,恰恰揭示了什么叫“代际碾压”。

我们先不提福建舰,就看看它的前辈,使用滑跃起飞的山东舰。按理说,滑跃式航母的先天条件远不如弹射型航母。

但根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数据,山东舰曾经在7天内完成了高达380架次的舰载机起降,日均54.3架次。其中,歼-15战斗机的日均出动架次,竟然已经能和尼米兹级持平。

入列短短五年,山东舰已经保障了近万架次的起降,实现了舰、机、人的高度融合,甚至连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起降都能轻松应对。这说明,我们的人员训练和甲板调度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连滑跃式的山东舰都能做到这个地步,那拥有电磁弹射的福建舰只会更强。根据央视披露的权威数据,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验证,福建舰的日均舰载机出动架次能够达到惊人的270到300架次。

回头再看尼米兹级,它历史上创下的最高纪录是在1997年,当时在4天内完成了975架次起降,折算下来,日均出动效率是243架次。这个数字虽然很强,但明显已经低于福建舰的理论峰值。

这背后,正是电磁弹射对蒸汽弹射的技术代差。尼米兹级使用的C-13蒸汽弹射器,能量转化效率只有可怜的4%到6%,跟老式蒸汽机车差不多。

更要命的是,它每弹射一架飞机,就要消耗掉半吨到一吨的宝贵淡水,而且平均每工作405个周期就要出一次故障,可靠性堪忧。

反观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能量转化率高达60%,完全不消耗淡水,无故障周期更是蒸汽弹射的三倍以上,准备时间也大大缩短。

有人可能会说,尼米兹级有4条弹射器,比福建舰多一条。但实际上,根据1985年的数据显示,尼米兹级的2号弹射器使用率极低,还不到1号弹射器的三分之一。那多出来的一条弹射器,更多时候是为了弥补蒸汽弹射器高故障率而设置的“冗余备份”,真要比起持续高强度的出动效率,根本玩不过福建舰的3条电磁弹射。

除了弹射器,舰载机组合的差距更是无法忽视。福建舰搭载的是“隐身突防+重型打击+先进预警”的全新组合。

歼-35隐身舰载机,其雷达反射截面据说低至0.001平方米,配合未来的涡扇-19发动机,作战半径能达到1350公里,无论隐身性能还是机动性,都对美军的F-35C构成了优势。

而我们的重型舰载机歼-15T,借助电磁弹射的强大功率,可以实现满油满弹起飞,9吨的载弹量远超尼米兹级的主力F/A-18E/F,能挂更多的弹药、飞更远的航程。

再加上我们的空中预警机空警-600,其探测距离比美军的E-2D更远,还能引导导弹实现“A射B导”,整个作战体系的感知能力和打击链条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相比之下,尼米兹级所搭载的F/A-18E/F、F-35C和E-2D的组合,虽然依旧强大,但面对福建舰这套全新的组合拳,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结语

所以,当我们把所有事实摆在桌面上,所谓的“百年差距”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它更像是一种在美国海军面对中国航母工业体系和技术快速迭代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美媒越是执着于“经验”这种难以量化,却又在现实中频频“掉链子”的虚幻优势,越是刻意回避在电磁弹射、舰载机性能这些硬核技术上正在被追赶甚至反超的现实,就越说明他们内心的焦虑。

“百年差距”的真正含义,或许并非指向过去。它预示的是未来——一个是以50年前的老旧设计为基础、面临设备老化和人员管理问题的庞大舰队,另一个则是正在快速进入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充满活力的新锐力量。

这道差距的走向,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美国“航母神话”的终结,或许正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加速进行。美媒越是贬低,恰恰越说明,我们走对了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