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俄乌战争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偏差的看法,说进攻的一方伤亡肯定比防守的一方要多。
其实啊,谈任何战争冲突时,都别轻易相信“进攻方伤亡比防守方多”这类说法,因为影响攻守伤亡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就现代战争来看,造成伤亡的关键其实在于火力的整体发挥效果。说得明白点,就是如果进攻的一方火力占优,即使是在攻势之下,伤亡反倒可能比守方还要少。
其实看到这里,有些网友可能还是不服:
现在这个局势嘛,基本上是俄军在进攻,乌军负责守卫。经常能看到乌军的无人机拍的画面,里面就是击毁俄军车辆、击杀俄军士兵的视频,干这些活儿的乌军无人机可厉害呢。想来也可以猜到,攻方在这样的战斗中,损失可能会比较多一些吧。
要是把信息看得更全点儿,就会发现,俄军这边也能拿出不少无人机拍的视频,比如打爆乌军车辆、击杀乌军士兵的画面(就拿卢比孔无人机部队的打击合集来说吧),毕竟守方也不可能一直蹲在工事里头不出来。按照现在无人机的密度,只要还敢出来动,就有被打爆的危险。
要真是光躲在工事里死守,难免不会出点事,就算不伤亡,也挺难保证一直全身而退的呀。
非也。
因为俄国那边火力明显比乌军的炮兵和航弹打击力量强得多,炮兵这块咱们也不用多说了,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乌军炮兵积极出击;而在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校准射击的配合下,炮兵的打击效率可是大大提高了。
有些工事用普通火炮打不掉,杀伤力也不够,那也没事,俄国人还配备了多款型号的滑翔制导炸弹,用起来挺得劲的。
跟无人机那种花样繁多的炸车炸人场面比起来,我们基本看不到真正用航弹直接撕碎车辆或人身的镜头,不过说到底,这玩意的威力摆在那里,炸死人还是分分钟的事呢。
其实乌军那些修筑的防御工事还能挡炮弹、挡无人机,但对上航弹的火力,那真是顶不住啊,直接被轰炸得稀巴烂。
偏偏俄国现在用的滑翔制导炸弹,既便宜又多,改进后还能增加打击范围,让飞机可以在更安全的距离投放,对更远的目标也能有效攻击,而且准确性还不错。
便宜这个说法,咋一听还能理解,毕竟相比那些专门的精确导弹价格要低得多。那么,大量到底多大呢?
这点儿,乌克兰军队自己最懂得,没人比他们更清楚了。
乌克兰国防部刚刚公布的消息显示,10月里,俄军竟然向乌军阵地扔了超过5328枚滑翔制导炸弹,光这个数字就挺吓人的。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到现在为止,这个月投弹的数量明显是最多的一个月。
说到今年已经过去的10个月,俄军一共投放了大约40000枚航弹,这个数字和去年整整一年投下去的数量差不多,平均每个月大概是4000枚。
也就是说,俄军每天大概会向乌军的阵地扔出一百多枚航弹,在一些重点区域用得更频繁。
比方说在红军城战区,10月22日当天,俄军对乌军阵地投放了156枚滑翔制导炸弹。
在这个战区里,俄军投放的空对地弹药也挺有讲究的,比方说乌军现在能推进到红军城附近的赫里希内那些阵地,平均每天都要遭受十几枚航弹的袭击。
俄军的航弹打击给乌军的防御带来了很大难题,大部分乌军阵地根本没法挡住航弹的破坏,要是阵地上人多,一枚航弹下来,可能就会造成一片死伤,局势变得挺棘手。
为了应对俄军航弹带来的威胁,乌军不得不把单个据点的兵力缩减,同时努力增加据点的数目,试图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既减少航弹的杀伤效果,又提高整体防御的密度。
可这些乌军面对巨大伤亡的现实,兵力本就削减了,再说他们也没多少兵能用来加强防御密度。
这就让俄国人现在搞小组渗透作战变得可行了,况且在这种情形下,航弹还是在用着。
就算乌军一处阵地上可能就十来口人,甚至几个人,也会用航弹攻击;这也是乌军在林线、村落房屋上的一些阵地,突然“没了”的原因。
一个月时间里投放四五千枚航弹,就算每次只炸死或伤到2个乌军,累计起来也得上万人的损失,实际上可能还多些。由于前期无人机侦察的帮助,航弹盲打的情况很少,而它的精准度也还算可以,这让乌军真是挺头疼的。
尽管几千枚航弹的投放可能导致乌军伤亡超过一万,但咱们在视频里看到的主要还是命中爆炸的画面,那种无人机炸车、炸人的视频没有那么直观。不过,实际上,它的威力和杀伤力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俄国人在发动攻击之前,通常会先用航弹炸一遍,然后炮兵再轰几次,无人机又飞进去炸一轮;接着无人机侦察完毕,再用炮兵再轰一轮,无人机补一轮,紧接着才会出现大家看到的步兵冲锋。
咱们现在能看到的基本上是乌军的无人机部队和布设的雷区,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炮兵打击俄军的进攻车队或者步兵小分队,至于乌军在阵地上直接挫败俄军进攻的场景,几乎见不到。
原因就在于这些守军之前经过多轮火力轰击后,伤亡已经差不多大半了。
其实,真正的战场情况可不是光靠“眼见为实”就能完全看清楚的。俄国人之所以能不断推进,关键在于他们充分发挥了火力打击带来的优势,和整体作战能力的结合。别以为他们靠“人海战术”硬拼冲锋,那就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