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饭局,但凡沾点投资的边,话题三句半就离不开AI。谁家的模型又开源了,哪个硬件的订单爆了,某某大佬又发了什么惊人之语。聊到最后,总会有人一脸焦虑地问,现在还能不能上车?感觉自己再不买点什么,就要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了。
说实话,这种感觉我也有。打开账户,看看自己持仓里那些四平八稳、毫无想象力的“老登板块”,再看看隔壁AI概念股那上蹿下跳的K线,心里确实会泛起一丝“班味”十足的酸楚。仿佛别人都在星辰大海,只有你还在菜市场为三毛两毛的菜价算计。这种被主流叙事抛弃的“情绪价值”亏损,有时候比真金白银的亏损还难受。
每当这种群体性的FOMO(错失恐惧症)情绪开始发酵,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去翻研报、找代码,而是习惯性地往后退,把时间轴拉长。这套路,实在是太熟悉了。
我周末整理书房,翻出来一本讲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旧书,书页都泛黄了。里面有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分析师们用全新的估值模型(比如按眼球、按点击率)来证明那些亏损公司的天价市值是合理的;基金经理们在报告里描绘着一个被互联网彻底颠覆的美好未来;散户们则坚信,这次不一样。你把里面的“互联网”三个字,换成今天的“AI”,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用到现在。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人性的韵脚总是惊人地相似。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出现,点燃了想象力,然后资本闻着味儿就来了,裹挟着媒体和各路专家,共同构建一个宏大的、不容置疑的叙事。在这套叙事里,最重要的不是当下的盈利,而是未来的“可能性”。
这时候,基金经理们就登场了。我们得捋一捋这里面的账。
我们普通人买基金,是希望基金经理帮我们赚钱,我们付他管理费,这是一笔简单的交易。但对基金经理来说,他的核心KPI是什么?是管理规模(AUM)。规模越大,他收的管理费就越多,这才是他收入的“基本盘”。而短期内最快做大规模的方法是什么?不是去挖掘什么无人问津的冷门价值股,而是去拥抱市场上最热的、最有流量的、最能吸引眼球的板块。
所以,你去看那些基金的三季报、四季报,当一个板块成为市场绝对的主线时,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明星基金经理的观点都惊人地一致。他们会从各个角度论证这个板块的长期逻辑、广阔空间和核心壁垒。这真的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吗?有这个成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种“职业风险管理”。
在投资这行,与大众一起犯错,成本是最低的。如果AI最后被证伪,大家一起亏钱,那叫行业贝塔,非战之罪。但如果所有人都去追逐AI,你一个人坚守价值,结果AI涨上天,你的净值原地踏步,那投资人大概率会把你赎回,你的职业生涯可能就到此为止了。所以,当一个叙事强大到一定程度,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最优策略就是“上车”,并且大声告诉所有人:我在车上,这车稳得很。
他们的报告,与其说是给你的投资指南,不如说是给自己持仓的“营销材料”和“心理按摩”。这事儿没什么道义有亏的,大家都是出来讨生活的,屁股决定脑袋,人之常情。
我们作为局外的普通人,最需要搞明白的,不是他们看好AI产业链里的光模块还是服务器,而是要看穿这整个游戏的运转机制。他们写的那些东西,是重要的参考信息,能帮你了解行业动态,但绝不能当成操作说明书。
不然就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你因为他们的看好而买入,结果市场一调整,股价坐电梯,你心里发慌,再去翻他们的报告,发现他们又说“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于是你选择躺平。可没过多久,风向变了,下一个热点来了,他们又开始写新热点的报告了,而你和你的AI仓位,就被留在了那个已经被遗忘的山岗上“站岗”。这种“填坑”的剧本,过去十几年,我见过太多次。
那么,面对AI这个浓眉大眼的“时代机遇”,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我的想法,可能有点“反向叙事”的味道。这个也没啥保密的,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构建一个能让自己睡得着觉的系统。
首先,我不去预测AI技术本身会怎么发展。多模态什么时候成熟,端侧AI能不能颠覆手机,这些问题太宏大,离我的能力圈太远。我只关心一个更朴素的问题:一家公司,它能不能持续地、稳定地把利润揣进兜里?它的商业模式,是不是简单到我这个智商能理解?它的估值,是不是低到就算出点幺蛾子也不至于让我血本无归?
用这把尺子去量现在的AI板块,大部分公司我都是看不懂或者觉得太贵的。但这不代表我完全排斥它。我的做法更像一个农夫,而不是一个猎人。我会把AI相关的投资,当作我资产这片农田里的一块“试验田”。我会用一小部分资金,比如不超过总资产的5%或10%,去投一两个代表行业方向的指数基金,或者是我能稍微看明白一点逻辑的公司。
投完之后,我的心态就变了。我不是在赌它能涨十倍,而是把它当成一张“认知门票”。持有它,能强迫我去关注这个行业的变化,去学习新的知识,去理解这个时代的脉搏。这笔投资的“情绪账”和“认知账”,对我来说,比“金钱账”更重要。它涨了,我开心,算是跟上了时代;它跌了,损失也在可控范围,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知道了泡沫是怎么破的,以后能少踩一个坑。这个“值博率”其实很高。
而我大部分的资产,依然会放在那些无聊的、传统的、甚至有点“土”的地方。那些能稳定派息的公用事业,那些现金流像奶牛一样的消费品公司,那些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依然有需求的行业。它们没有激动人心的故事,但能给我提供一个坚实的“财务安全垫”。
说白了,投资到最后,比的不是谁更聪明,谁能抓住更多的风口,而是谁的系统更鲁棒,谁犯的致命错误更少。把基金经理的报告当成行业新闻看,把自己的投资当成一个严肃的、需要长期经营的“事业”来做,算好自己的三本账(金钱、情绪、机会成本),别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
可能有点抖机灵,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跑赢印钞机的速度,比跑赢隔壁的AI玩家,是更现实也更重要的目标。至于那些风口浪尖上的机会,看看热闹,小赌怡情,足矣。
共勉共戒。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