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这活儿,有时候真像是在一个看不见的黑匣子里绣花,尤其是在光刻胶这块。这层薄薄的颜料,决定了几百亿晶体管的生死,但长久以来,它在显影液里到底怎么溶解、怎么跑位,没人能说得清,工艺优化全靠蒙,像碰运气。[1] 全世界的芯片厂都头疼一个问题:参数明明没问题,良率就是上不去,晶圆上莫名其妙多出一些微小缺陷,像幽灵一样。[1]
直到最近,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的团队,干了件捅破天的事。他们把一台通常用来观察病毒的冷冻电子显微镜,对准了这滴神秘的液体。[2][3] 就在毫秒之间,所有分子的动态瞬间被定格,人类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光刻胶分子在工作状态下的三维样子,分辨率甚至不到5纳米。[4]
过去,行业里都以为溶解后的光刻胶分子是均匀散在液体里的。结果这高清照片一出来,所有人都傻眼了:它们大部分都吸附在气液交界的地方,还互相抱团缠绕在一起。[2][5] 这些平均尺寸30纳米的团聚颗粒,就是造成芯片短路的罪魁祸首。[1][5] 看清了病根,开药方就简单了。团队立马提出了两个产业化方案,一个是通过调整烘烤温度,另一个是优化显影工艺。两招并用,在12英寸晶圆上,光刻胶残留物引发的图案缺陷数量直接下降了超过99%。[4]
这个突破的价值,远不止于一瓶更好的胶水。光刻工艺占了整个芯片制造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是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环节。[4] 任何一点良率的波动,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损失。从依赖反复试错的玄学,到有理论指导的科学,这一步迈出去,给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的良率提升卸下了一个巨大的枷锁。[5]
长期以来,高端光刻胶市场一直被日本企业牢牢掌控,像东京应化、信越化学、JSR等几家公司合计占据了全球7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顶尖的EUV光刻胶领域更是超过90%,形成了绝对垄断。[6][7][8] 这种材料虽然只占芯片成本的5%,却能卡住整个产业链的脖子。[8]
如今,这种睁眼瞎的状态被彻底改变。北大团队的技术不仅解决了光刻的难题,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推动蚀刻、清洗等芯片制造环节的进步。[9] 这也意味着,国产芯片在追赶世界顶尖水平的路上,点亮了一盏关键的科技树。当底层的材料科学不再是黑匣子,上层的产业大厦才能盖得更高、更稳。这场从分子层面开始的变革,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这场竞赛还远没到终点,但我们总算不再是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的玩家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