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锦赛男团决赛,咱们赢了伊朗。
说实话,赢球的结果,一点也不意外。
但比赢球本身更有意思的,是王楚钦。
现在世界排名第一的王楚钦。
比赛时,一个镜头切到场边,我愣了一下。
队友林诗栋,18岁的小孩儿,第一盘没打好,输了。小孩儿垂着头,有点沮丧。
这时候,王楚钦自己的比赛还没开始呢,他本来应该在旁边热身,找找手感。
但他没。
他直接放弃了自己的热身,一屁股坐到了林诗栋旁边。
那样子,活像个操碎了心的“保姆”。
一会儿递水,一会儿递毛巾,看林诗栋汗擦不过来,他甚至都想上手帮忙了。
最关键的是,他嘴里一直没停,凑到林诗栋耳朵边上,一直在嘀嘀咕咕。
看口型,全是在讲战术,告诉他下一场该怎么打,心态要怎么调整。
看着这个画面,我脑子里有点乱。
眼前这个耐心、稳重,甚至有点“婆婆妈妈”的男人,真的是王楚钦吗?
真的是那个几年前,因为脾气太冲,在比赛里输了球,当场就把球拍给摔了的愣头青吗?
那时候的他,眼睛里全是火,浑身的刺。
现在,他眼睛里有光,但那种火,藏起来了。变成了温和的,能暖到队友的光。
这几年,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能让一个人变化这么大?
时间得倒回去。
回到2019年,那次著名的“摔拍子”风波。
那会儿的他,天赋肉眼可见,打法凶悍,是所有人眼里的未来之星。但也正是因为太顺了,年轻,心里憋不住火。
一场球没打好,情绪一上来,脑子一热,反手就把球拍砸了。
当时的主教练秦志戬,没惯着他。
一点情面都没留,直接公开处罚:禁赛三个月。
对一个正在急速上升期的年轻运动员来说,三个月不能比赛,这处罚算是相当重了。
很多人当时还觉得,是不是太狠了点。
现在回头看,那真是最关键的一记“猛药”。
那一摔,让他从云端跌了下来。
让他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光有天赋,在这个队里是行不通的。纪律,体育精神,比你那点天赋重要得多。
那三个月,他没球打,没比赛参加,估计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也正是那段时间,让他把自己的棱角,一点点磨平了。
他开始明白,脾气,是这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毁了自己。
当然,光靠一次处罚就让人脱胎换骨,也不现实。
真正让他学会什么是“责任”的,还得是另一个人。
孙颖莎。
他和孙颖莎的混双,“莎头”组合,是国乒这几年的王牌。
但混双这个项目,太特殊了。
它不像单打,你一个人打好就行。混双,是你身边永远站着一个队友。
你打丢一个球,丢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分,是你们俩的分。
你心态崩了,另一个人也得跟着你一起玩完。
你不能只想着自己,你必须时时刻刻想着旁边那个人的感受。
长期的混双搭档,硬生生地把王楚钦的性子给变了。
他必须学会沟通,必须学会在搭档失误的时候去安慰,而不是抱怨。
他必须学会在自己打得不顺的时候,控制住情绪,因为他知道,他的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孙颖莎。
为了那个共同的目标,他必须收起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自己,学着去承担属于两个人的责任。
这份在混双赛场上磨练出来的担当,现在,被他带到了男团的赛场上。
所以,再回来看亚锦赛这一幕,就通了。
在林诗栋输球之后,第三个上场的就是王楚钦自己。
他没多说废话。
上场,挥拍,赢球。
3比0,砍瓜切菜一样,只花了20分钟就解决了战斗。
他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全队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旁边看着的林诗栋,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教学课。
你看,压力之下,就该这么打。
稳住,相信自己,一分一分拿下来。
打完球,他特意走到林诗栋身边,拍了拍他。
这场景,熟悉得让人有点恍惚。
十多年前,马龙就是这么带着他的。
那时候的王楚钦,也是个小孩儿,跟在龙队屁股后面。
技术上,马龙手把手地教。
心态上,马龙一次次地帮他稳住。
有龙队在,天塌下来都不怕。
当年那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少年,如今,也长成了可以为弟弟们遮风挡雨的模样。
国乒的这种“传帮带”,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
就是这样,在一场场比赛里,一次次场边的叮嘱中,悄悄地完成了交接。
整场比赛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这些。
是最后一盘。
林诗栋调整好心态,再次上场,成功复仇,为中国队拿下了制胜分。
在他赢下最后一分的时候,全场沸腾。
但蹦得最高,喊得最大声的人,你猜是谁?
是王楚钦。
他整个人像弹簧一样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嗷地一嗓子就冲了出去,紧紧地抱住了林诗栋。
那个兴奋劲儿,那个发自内心的狂喜,比他自己拿了世界冠军还要激动。
那一刻,他身上什么世界第一,什么球队核心,所有的光环和标签都没了。
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哥,在为自己兄弟的胜利而疯狂高兴。
从一个只在乎自己输赢的天才,到一个能为队友的成长而由衷喜悦的领袖。
这条路,王楚钦走了好几年。
摔过的球拍,挨过的骂,禁过的赛,和搭档一起扛过的压力,都成了这条路上的垫脚石。
想当年,他的球拍,扔向过冰冷的地面。
现在,他的手,稳稳地托住了身边的队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