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这一出“上岸锄奸”,真是让人看不懂。
停火刚刚生效,以军撤走,外界以为加沙能喘口气,结果地道里钻出来的哈马斯,不是去救灾,不是去恢复秩序,而是从北到南满街抓人、枪决。那股狠劲儿,看得人心里发凉。
重要的是,这事儿可不是无预兆的。
前些天,特朗普公布了所谓的“20点协议”,其中明明白白写着: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还得放弃在加沙的治理权。哈马斯方面还在声明里确认了这点。按理讲,这时候他们该想着怎么“转身”,怎么让国际社会相信自己能安分守己,争取个留下的机会。
但偏偏,他们干了相反的事。
红星新闻报道,以军一撤,哈马斯的安全部队立马和别的加沙派别武装打起来,理由说得漂亮:要“恢复法律和秩序”。可真要恢复秩序,怎么能街头处决?更别提,他们还拍了视频,14日那天发了出去,八个蒙着眼、跪在街上的人,被当众击毙。罪名是“通敌”和“不法之徒”。
哈马斯解释,说这是因为一名高级指挥官的儿子被杀。你说吧,这到底是“执法”,还是“报私仇”?反正这几个人连个审判都没见到。命,就这么交代了。
这一幕,震住的不光是外界,连巴勒斯坦总统办公室都看不下去。
阿巴斯直接发表声明,说哈马斯的行为是“令人发指”,还表态要追究他们“损害巴勒斯坦人民最高利益”的责任。这话可不轻。巴内部本就矛盾重重,现在哈马斯这一开杀戒,无异于给自己再添一层敌意。
分析人士说得透:哈马斯嘴里的“通敌者”、“巴奸”,其实很多都是其他家族和武装派别的人。那些人之所以反感哈马斯,是因为知道自己迟早也要被解除武装,不想再跟他们混。所以这场“锄奸”,其实更像是趁乱清算。
有意思的是,哈马斯自己在社交账号上还说得很“正义”。
他们十二号发声明称,已经逮捕多名“合作者”,有人涉嫌给敌方当线人、甚至暗杀抵抗组织成员。说他们要在加沙全区展开行动,搜捕这些“叛徒”。看上去像是反谍战,实际上更像是在竭力证明自己还能“管得住”这块地。
而这一切,偏偏在一个微妙的节点上发生。
因为这次停火,不像过去的那种“随时重启战火”的权宜之计。背后是美国、埃及、土耳其、卡塔尔几家一起担保的。特朗普也盯着看,他还放狠话:“如果他们不解除武装,我们就会解除他们的武装,很快,甚至可能以暴力的方式发生。”
内塔尼亚胡更干脆:“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加沙地带不得有兵工厂、不得有武器库、不得有走私,否则战事不会结束。”这话摆明白了,是一点退路不给。
那哈马斯清楚不?当然清楚。那为什么还要上来“自己打自己人”?
有人猜,这就是“背后有人”在推。
哈马斯现在急切地想证明两件事:一是我还能控制局势,二是我能当政。谁能控制秩序,谁才有资格坐上谈判桌。越是乱,他们越要装出稳的样子。结果,这个“稳局”的方式太粗暴,直接引起反噬。
其实,从“阿克萨洪水”行动开始,这个组织的战略判断就一路飘。那一仗没打赢,还让自己元气大伤,也让所谓的“抵抗之弧”盟友们一个个陷入尴尬。联合国大会后来对《纽约宣言》的支持,等于宣告:大局已定,哈马斯只能做“牺牲品”。特朗普的“20点计划”里,他们被明确剔除,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该是挽回形象的时机,却变成了失控的开始。
在很多巴勒斯坦民众看来,哈马斯这次“锄奸”,说白了,是在加沙地带“拿刀对着自己人”。以军打来的时候,他们躲在地道里。以军走了,他们上岸后先杀熟人。这账怎么能说得通?
最致命的问题是民意。
加沙地带老百姓已经被折腾够了,如今又被自己的“守护者”审判。这个名义上是执法的行动,实际上让民众更加离心。人心一散,哈马斯哪还谈什么“重建治理”?
在外部,美国和以色列更有了动手的借口。白宫看着视频,估计心想:正好,你既然无法自控,那我们来帮你“解除武装”。对,以暴力的方式。
哈马斯自己也知道风向不妙。可一旦开了这口子,停不下来。因为一旦手软,就可能被别的派系反咬一口。于是“锄奸”变成了循环。越杀越乱,越乱越想控制。
这种逻辑听着熟悉。
历史上不少运动都是这样:打一开始就没想清楚“为谁打”。在枪口和权力之间选择枪口,结果谁都不信你。
而现在,特朗普、内塔尼亚胡的态度已经敲得够响。美以不会容忍一个重新执掌加沙的武装力量存在。这一回,哈马斯自己亲手砸了最后一扇门。
如果这片地方还能保持平静,或许局势还有回旋。但他们偏偏要制造恐惧。看似掌控局面,其实是逼国际社会更快下决心清除他们。
真要说错在哪,不是在强硬,而是在方向。
他们急着证明“我还行”,结果证明的,是“我更危险”。
走到这一步,说到底,就是被自己算计的“策略”反噬了。加沙街头的枪声没能巩固统治,只让外面的判断变得更加坚定:这个组织,留不得。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