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荷兰强行接管中国企业?两日后获中国禁令,荷方陷入困境

前言

10月12日,一场激烈的“芯片主权争夺”在欧洲拉开帷幕!荷兰政府果断出手,强行接管了中资芯片巨头安世半导体,意图切断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布局。

不过,北京的反应可真快,两个工作日不到,一份禁令就直击荷兰要害,立马让他们陷入了困境。

这不光是普通的商业纷争了,而是关乎世界产业链控制权和国家主权的一场直白较量呀!

一套组合拳打懵中方

这事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安世半导体那些多重身份:它既是荷兰的运营公司,又是中国的核心资产,还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旦这些身份起了冲突,危机就难免会突然爆发出来。

9月30日,风暴就此掀起。荷兰经济事务部发出一份部长令,声称是为了保障荷兰和欧洲“关键技术的连续性与安全性”,果断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运营权限、资产甚至知识产权,这也不过是个开始罢了。

紧接着,竟然出现了让人惊讶的“内部配合”,就在政府发出命令的第二天,10月1日,安世荷兰的法务负责人竟然跟两位德国高管联手,对母公司闻泰科技提出了诉讼。

闻泰方面直指这一行为是在“政治压力”影响下的背叛,指责他们是强行与外籍管理层勾结,试图夺取公司控制权。

法律程序进行得快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才过了一周,到了10月7日,荷兰的企业法庭就迅速做出判决,和政府的行政命令几乎如出一辙: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暂时停职,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被托管一年。

更令人担忧的是,法庭委任了一位外籍非执行董事,还给了他关键的投票权,一连串的“行政命令+内部诉讼+法庭裁决”组合下来,彻底断绝了中方的控制权。

巧合还是剧本

荷兰官方反复强调,他们对安世半导体的强制接管行动与美国无关,时间上的巧合纯属“巧合”罢了,但面对一连串逐步浮出的事实,这套说法就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就在荷兰政府出手的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刚刚推出了新一轮对华出口管制的临时最终规则,其中的“50%规则”特别指出,控股比例超过50%的实体子公司也要受到一样的限制,而且还得按照股权穿透的原则来执行。

这条规则几乎是专门为安世半导体量身定制的。早在去年 12 月,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就被列入了美国的“实体清单”,作为闻泰的全资子公司,安世自然也成了直接攻击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公布的会议资料表明,美国在四个月之前就已经向荷兰施加压力,明确要求换掉安世的中国籍CEO张学政,这被说成是获得“实体清单”豁免的必要条件。荷兰此后的一系列行动与美国的要求和新规定完美对接,这所谓的“巧合”不过是掩盖真实的借口。

谁捏住了谁的命门

之所以荷兰敢这么猛下手,关键还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个重要的筹码——安世半导体在产业链上的“关键位置”。

这家公司最早是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事业部,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已有超过60年的研发经验,虽然不属于最前沿的芯片领军者,但他们的产品可是全球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

它的分立器件、MOSFET以及逻辑芯片都排在全球前三名,小信号二极管和ESD保护器件的出货量更是居于世界第一,尤其要提的是,它为欧洲车企供应的功率芯片将近四分之一。

一旦掌控安世,就算说是抓住了欧洲汽车行业的大半个脉络。荷兰人这盘棋,可能也是打算借点人家的力量,用安世的产品来帮欧盟国家渡过难关。

可他们似乎忘了,中国手中还掌握着一张能让他们“断粮”的王牌,一看荷兰这样行动,马上就引来了中国的连环反击。第一招是对上游原材料的管控,中国出台了稀土出口的新规,这招猛得直指荷兰另一家“国家级”级别的企业——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

紧接着,更扎实的打击措施来了,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出口管制通知,直指安世半导体和它的分包商,禁止他们出口在中国生产的某些成品零部件和子组件。这一招,刚好打在了荷兰的要害位置上。

轮到荷兰人求饶了

中国的反制方式十分明确又精准,堪称完美复制了美国“长臂管辖”的策略,并且巧妙地进行了反击,真正做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美国用技术优势设定了规则,声称只要产品包含美国技术,不管产地在哪里都必须接受其管控;中国则坚持主权原则,明确底线,所有“中国产品”,不管外资份额多少或归属哪个国家资本,都要严格遵守中国的出口管制法规。

荷兰政府硬是接管了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总部,可就是拿不下它在中国的核心生产基地。中国推出的出口禁令,把荷兰利用安世全球生产体系的可能性一棒子打死了,彻底断了他们的后路。

你得晓得,安世每年出货量超过万亿颗芯片,它的70%以上的关键产能都集中在中国大陆的先进工厂里。而如今,荷兰人手里的安世总部,早已变成了没有任何生产能力的空壳,只能看见控制权,却摸不到核心资产,更别说转变成实际产能了。

反应可是真的见效快,禁令一生效,不久之后,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新负责人就匆忙出来表态,说正组建专项团队,积极和中方沟通,努力争取出口的豁免资格。

这次主动低头的姿态,与之前荷兰政府大张旗鼓宣布接管时那种强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场博弈的主动性,早就彻底从荷兰转移到中国手里了。

结语

安世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暴露了全球化企业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遇到的“主权悖论”。它们在跨国经营上的优势,随着地缘政治冲突越来越激烈,反倒变成了各国行使管辖权时的短板。

荷兰打算对“在地企业”行使管辖权,哪知中国则通过控制“在华生产”环节来进行反击。

这场较量还没完事,但已经给所有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往后光靠商业合规已经远远不够,企业得重新考虑自己的股权架构、公司治理体系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布局方式。

在这个规则随时可能变成“武器”的时代,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都可能变成致命的风险点。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