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动不仅暴露了日本财政困境,更折射出政治动荡对经济政策的深远影响。五年四任首相的频繁更迭,让"安倍经济学"的遗产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瓦解—日经225指数波动率飙升至十年来高点,外资持有日本国债比例从峰值12%骤降至6.8%。当国际资本开始用脚投票,这个曾经的经济奇迹正在经历怎样的系统性危机?
首相更迭如走马灯:日股波动率创十年新高
日本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外国投资者净卖出日股规模达18.4万亿日元,创2008年以来最高纪录。资本市场对政治不稳定的惩罚来得直接而残酷:东证指数市盈率在13-18倍区间剧烈震荡,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波动水平。这种异常现象背后,是机构投资者对政策连续性的深度怀疑——石破茂内阁在参众两院皆失多数席位后,成为1955年以来最弱势的政府,其通过的补正预算案史无前例地接受了在野党多达37处修正。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债市场的异动。外资持有日本国债比例已跌破7%的心理关口,导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屡次突破央行设定的0.25%上限。日本银行2024年为此耗资800亿美元干预市场,却难以扭转收益率曲线扭曲的局面。这种资本外逃与政策干预的恶性循环,正在掏空"安倍经济学"最重要的货币宽松基石。
政策摇摆的代价:从"安倍经济学"到特朗普冲击
结构性改革的停滞最为致命。安倍2012年推出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法案,在五年四相更迭中沦为纸上谈兵。农业领域尤其典型:原本计划2025年前废除的农产品关税配额制度,因石破茂为争取农村选票而暂缓实施,直接导致日本在CPTPP框架下的贸易承诺出现违约风险。这种政策反复使得经合组织将日本"监管确定性"指标下调至G7国家末位。
贸易协议的副作用正在反噬经济。特朗普时期强加的牛肉关税下调条款,已造成和牛出口价格三年内下跌23%,主产县宫崎的养殖户数量锐减14%。更严峻的是日元信用危机——随着政治不确定性加剧,日元对美元汇率暴跌至160:1的历史地位,进口能源成本激增又推高国内通胀至3.7%,形成"贬值-通胀-民怨-换相"的死亡循环。
评级预警下的国债困局: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还能撑多久?
穆迪将日本国债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时,特别强调"政策延续性指标恶化"这一关键因素。事实上,日本国债市场已出现流动性枯竭征兆:10年期国债日均成交量较安倍时期下降42%,做市商持仓规模缩减至危机水平。这种流动性陷阱使得外资撤离产生放大效应——当对冲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时,即使是长期持有日债的挪威主权基金也在2024年减持了67%的头寸。
日本银行陷入前所未有的两难:继续维持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每月需增持7万亿日元国债;若放弃该政策,有可能引发国债崩盘。这种困境在石破茂辞任前后达到顶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波动达15个基点,创2003年以来最大振幅。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日本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已不足以支撑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的正常运转。
多党化时代的投资逻辑重构
政治碎片化正在重塑日本资产定价体系。东证指数成分股的政治风险溢价已从2019年的1.2%飙升至3.8%,其中汽车、电子等外向型板块受影响最大。相比之下,公用事业板块因政策惯性较强,反而获得12%的相对收益。这种分化印证了新的市场逻辑:在政策不可预测的时代,防御性资产成为避险首选。
"日债神话"的终结更具象征意义。德国10年期国债与日本同期债券的利差已从负值转为正85个基点,标志着全球资本对日本"安全资产"的重新定价。尤为讽刺的是,当年安倍经济学吸引外资的核心卖点——政策确定性,如今已成为最大短板。三菱UFJ的测算显示,若首相任期能稳定在18个月以上,日股估值有望修复15%-20%,但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在当前政治生态下却显得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