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扬言“炸掉联合国”事件被曝光,他已公开道歉并表示悔意,舆论与官方反应持续关注相关部门正介入调查并将依法处理

当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的主持人杰西·沃特斯在电视节目里放话说要“炸掉联合国”时,无数观众差点惊掉下巴。

可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短短几天后,这位向来以犀利言论著称的名嘴竟悄悄向联合国官员低头认错。

这种从嚣张到服软的反转,活脱脱像一出荒诞剧,让人不禁想问:究竟是舆论压力太大,还是这种极端言论本就踩了红线?

事情得从9月23日联合国大会的一场闹剧说起。

当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准备发言时,先是遭遇电梯突然停运,接着提词器又莫名其妙卡壳。

特朗普团队立刻炸锅,白宫方面直接抛出“阴谋论”,声称要追查到底是不是有人故意捣乱。

福克斯新闻网作为保守派媒体的代表,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热点。

沃特斯在随后的一档节目中火力全开,把矛头直指联合国工作人员,声称这些人“搞破坏”,还语出惊人地建议:“我们干脆退出联合国,或者炸掉它!放毒气也行,直接把这座楼拆了算了!”

这番言论像野火一样在社交媒体上蔓延开来。

推特上瞬间涌现大量帖子,有人嘲讽沃特斯“脑子进水了”,也有人愤怒地要求福克斯立刻开除他。

一位网友晒出联合国总部大楼的照片配文:“这里每天有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工作,一句‘炸掉’轻飘飘说出来,是把人命当儿戏吗?”更有人翻出历史数据:过去十年间,联合国机构在全球冲突地区遭遇的袭击已导致超过200名工作人员丧生。

沃特斯的话恰好戳中了这个敏感点。

联合国方面反应迅速。

发言人斯特凡纳·迪雅里克在26日的记者会上直接点名批评,称这种言论“不好笑”“不可接受”。

他特意提到多起联合国设施遇袭事件,比如2016年南苏丹联合国营地遭武装分子袭击造成数十人死亡案例,强调“炸掉这座建筑”的玩笑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

更关键的是,联合国私下联系了福克斯新闻网高层,要求给出解释。

压力之下,沃特斯只好通过私下渠道向联合国主管全球传播事务的副秘书长梅利莎·弗莱明道歉。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沃特斯道歉的同一天,联合国还公布了对特朗普事件调查结果。

原来电梯停运是因为美方摄影师在自动扶梯上拍摄时触发了安全装置,提词器故障则是美国代表团自己操作失误。

这个真相让沃特斯的“阴谋论”显得格外尴尬——他口中的“破坏”压根儿不存在,全是自家人的乌龙。

福克斯新闻网内部对此事的态度也颇值得玩味。

虽然沃特斯是台里的招牌主持人之一,但这次连部分保守派观众都觉得他越界了。

有内部员工透露,高层曾紧急开会讨论是否要公开谴责沃特斯,最终选择冷处理,只让他私下道歉了事。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引发更多质疑:如果换作是个无名小卒发表类似言论,恐怕早就被解雇了吧?

回顾整件事,沃特斯的言论并非孤立现象。

近年来,美国部分媒体人为博眼球频频使用极端措辞,比如有主持人曾称联合国是“寄生虫组织”,还有评论员公开鼓吹退出国际机构。

但联合国作为二战后建立的多边体系核心,其总部大楼不仅是物理存在,更象征着全球合作的精神。

数据显示,联合国每年协调的人道援助覆盖超过1亿人,维和行动在冲突地区挽救无数生命。

沃特斯轻描淡写的一句“炸掉”,实际上否定了这些努力。

事件发酵过程中,另一个细节被扒出:沃特斯过去就多次因争议言论惹祸。

2020年他曾在节目中将新冠疫情归咎于亚洲人,遭到多家民权组织抗议。

这次“炸联合国”风波后,有媒体翻出他2016年的一段视频,当时他开玩笑说“联合国大楼该被陨石砸中”。

这种模式化的极端言论背后,折射出某些媒体人将挑衅当卖点的畸形生态。

公众的反应则呈现两极分化。

支持沃特斯的人认为这是“言论自由”,批评者则指出自由不等于无底线。

一位常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在匿名采访中吐槽:“如果每个国家的主持人都喊着要炸国际组织,世界早就乱套了。”值得注意的是,连美国部分盟友国家的媒体都罕见发声批评,英国《卫报》直接称沃特斯的言论是“政治流氓行为”。

事实上,联合国的处理方式展现了国际机构的克制。

他们没有选择公开对峙,而是通过外交渠道施压,最终促成道歉。

这种“降温”策略避免了事态升级,但也留下疑问:下次再有人发表类似言论,难道还靠私下解决?

毕竟,联合国总部作为国际领土,其安全性涉及全球利益。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纽约总部每年接待超过100万访客,任何安全威胁都不是小事。

沃特斯道歉后,福克斯新闻网并未在节目中公开回应此事,只有小范围报道提及。

这种沉默反而引发更多猜测:是否担心影响收视率?

还是怕扯出更多主持人的黑历史?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要求问责的声浪仍未平息,有人发起联署呼吁福克斯停播沃特斯的节目,截至目前已收集到超过5万个签名。

这场风波也暴露出媒体伦理的灰色地带。

当主持人为了节目效果口无遮拦时,媒体机构该如何平衡收视率和社会责任?

一位资深传媒学者指出,沃特斯案例的讽刺之处在于:他靠极端言论吸引眼球,最终却因同样的言论被迫低头。

这或许能给行业提个醒——流量至上的代价,可能是公信力的流失。

从特朗普团队的“阴谋论”到沃特斯的暴论,再到联合国冷静拆穿真相,整件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今舆论场的荒诞。

联合国大楼依旧矗立在纽约东河畔,每天照常接待各国代表。

而沃特斯的道歉,或许只是喧嚣中的一个小插曲,但那些被轻飘飘说出的“炸掉”二字,却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划痕。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