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白了,今天咱们聊的这款叫《犯罪战争》的游戏,本质上不是一个游戏,它是一个社会学实验。
实验的课题非常朋克:在2024年,一个开发团队到底能用多么粗糙和敷衍的产品,从玩家,尤其是Switch玩家的口袋里,榨出钱来。
这玩意儿,就像一碗精心烹制的预制菜,但厨子在最后加热的时候,忘了撕开包装袋。
你看着它在微波炉里滋滋作响,甚至还带点诡异的香气,但等你拿出来,那股子工业塑料味儿,能瞬间让你对人类的食品工业失去所有信心。
这游戏,就是那股子塑料味儿。
1.
我们先聊聊这游戏最核心的玩法,如果那玩意儿能被称之为“玩法”的话。
它的逻辑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把你扔进一个看起来像是从十年前3D素材库里拖出来的城市里,然后,开枪。
一分钟。
对,你没看错,一个关卡的标准时长,就是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你的任务就是射爆十几个动作僵硬、AI约等于没有的敌人。
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战术可言,唯一的策略就是跑向地图上那个绿色的圈圈,那是你的血包和弹药。整个过程,比小学生春游时分的纪律性还要涣散。
你赢了,系统赏你几个金币,让你去升级武器。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我玩到11级才发现原来有升级系统,这充分说明了这升级有多么可有可无。它就像是给一个植物人喂饭,你喂了,但你不知道有什么用,他自己更不知道。
这种体验,与其说是玩游戏,不如说是在参与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关于“如何用60秒的时间感受生命是多么无聊”的行为艺术。
打完10关,解锁一个所谓的“入侵模式”,就是把一分钟的战斗拉长到三分钟,敌人从一波变成十波。这不叫新模式,这叫体力活儿。这就像你跟老板说这活儿干完了,老板说很好,那你再重复干九遍。
没有任何创造力,只有纯粹的、机械的、对你手指和耐心的双重考验。
2.
再来说说这游戏试图营造的所谓“氛围感”和“剧情”。
这游戏的剧情,薄弱到你甚至怀疑是不是开发文档里的几句备注被程序员不小心复制粘贴了进去。
说是让你扮演警察和罪犯,在城市里搞地盘争夺。但实际上,你感受不到任何身份的代入感。你既不是在维护正义,也不是在体验混乱,你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清场机器。
(插一句,所谓的双视角,就是换个皮肤,干一模一样的事情,这种设计上的懒惰简直令人叹为觀止。)
它说环境细致入微,音效富有氛围。
我来翻译一下:环境就是几栋重复利用的楼房模型,贴图模糊得像是打了三层马赛克;氛围音效就是一些不知道从哪个免费素材网站下载的枪声和警笛声,循环播放。
那种感觉,就像你走进一家号称是“赛博朋克沉浸式体验”的密室,结果发现所谓的赛博朋克,就是老板在天花板上挂了两个紫色灯管。
霓虹灯反射在湿滑的路面上?拜托,那只是一个固定的光影贴图,你的角色跑过去连个倒影都没有。这不叫氛围,这叫欺诈。
这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当一个游戏连最基本的视觉呈现都懒得做好的时候,它传递出的信号只有一个:我压根就没把你当回事儿。
3.
当然,为了显得自己像个正经游戏,它也堆砌了一些所谓的“系统”。
比如,丰富的枪械。
手枪、冲锋枪、霰弹枪……听起来很唬人是吧?但实际体验下来,这些枪的区别,可能还没有你家两把不同款式的指甲刀区别大。后坐力?不存在的。音效?基本一个调调。
唯一的乐趣,可能是后期给你加点配件,让你在赛前捣鼓个几分钟,产生一种“我在进行深度自定义”的幻觉。这是一种非常鸡贼的设计,用最低的成本,提供一种虚假的“可玩性”。
就像很多廉价手游一样,用一大堆红点和复杂的UI,让你感觉这游戏内容很丰富,但你点进去一看,全是换汤不换药的刷刷刷。
还有那个掩体系统。它说很可靠,很流畅。
确实,你确实可以蹲下,也可以躲在汽车后面。但问题是,敌人那堪比老年痴呆的AI,根本不需要你找掩体。你只需要站着不动,他们就会排着队跑过来让你打。
这个掩体系统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让它在商店页面的介绍里,可以多写一行字。
它变成了一种装饰品,一个标签。而不是一个真正服务于玩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纯粹的工业化敷衍。我是说,你甚至能闻到那股子流水线的机油味儿,一种对玩家时间和金钱赤裸裸的蔑视。
4.
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终极问题:到底是谁在买这样的游戏?
你看,这篇文章的原文,还在那里一本正经地讨论什么自定义按键、社区环境、没有P2W。这简直是我今年听过最好笑的笑话。
为一个电子垃圾去讨论它内部的某个零件是不是纯金打造的,这有意义吗?没有。
这种游戏的存在,精准地瞄准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生态位——数字商店的“垃圾信息流”。
它们靠着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宣传片,一个酷炫的名字,和一堆从大作里抄来的概念名词,伪装成一个正经游戏。然后利用平台的推荐算法,或者干脆就是靠打折时的低价,去收割那些信息不对称的玩家。
可能是给孩子买游戏的家长,可能是不太懂游戏只想随便玩玩的轻度用户,也可能是被某个关键词骗进来的倒霉蛋。
他们不在乎口碑,也不在乎评分。他们要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开发、上架、收割、然后跑路的全过程。这根本不是在做游戏,这是在做金融产品。一种劣质的、收割智商税的数字资产。
所以,别再分析它的枪械手感了,也别再讨论它的剧情深度了。
这就像对着一坨答辩分析它的营养成分,你分析得越认真,你就越像个小丑。
你唯一需要知道的是——快跑。
以及,永远对那些名字里带着“战争”、“精英”、“犯罪”、“火线”等酷炫词汇,但你从来没听说过的游戏,保持最高的警惕。
毕竟,真正的狠角色,从来不需要把“我很牛逼”四个字写在脸上。
只有骗子才需要。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