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键盘,发送。某个媒体编辑长长吁了口气,想着终于把反对学校开除李欣莳的评论发出去了。可手指头还没从鼠标上挪开,后台提示音就像夏天暴雨一样“噼里啪啦”响起来。点开一看,嚯,好家伙,那评论区转眼间就被成千上万的留言淹没了,活像大坝决堤,那汹涌的民意把每一个试图表达观点的账号都冲得七零八落。真真是筛子见了都得叹气,自己那点声音早被淹没了。别说讲道理了,有的媒体直接学鸵鸟,把评论区一关,图个耳根清净。谁也没想到,这事儿能烧得这么旺,闹这么大动静。
打开网络你瞧瞧,眼下分明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地。一边呢,是各路专家教授、正经媒体的大喇叭,引经据典反对学校;另一边呢,是沉默的大多数——或者说,现在一点也不沉默了——的普通老百姓,抄起键盘使劲拍支持学校那堵墙。这场景,活脱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个劲儿地背道而驰。专家们在讲台上分析着程序正义、学生权益,可普通人在屏幕这边想的,也许是规矩乱了谁负责?自家孩子学校会不会也变得这么乌烟瘴气?这种撕裂,不是说几句漂亮话就能糊上的,看着都让人揪心,民心这道河堤,要是再没个可靠的栅栏拦住汹涌杂念,谁知道哪天就真泄洪了?这事儿发展到最后,变成对媒体和大V的群起而攻之,你说讽刺不讽刺?
仔细扒拉扒拉这些声音,最是挨骂的成了老胡。他倒不是一味和稀泥,那发言里多少还透着点讲道理的劲儿,算得上用词克制,没一上来就把“大帽子”甩别人脸上。即便是这样,也没逃脱被“万箭穿心”的命。至于其他一些所谓大V,那就更悬乎了,净整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大词,完全活在自己逻辑里,听不进半点泥土里的声音。这就成了个奇景:割裂的两个舞台,都在高谈阔论,上演着一出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单口相声。
闹腾到现在,这场大辩论还在上演。声音的洪水漫过河堤,冲击着原本就不甚牢固的沟通桥梁。键盘声劈啪作响,情绪激烈燃烧,可在这一切喧嚣浮沉之后,一个最该被关注的身影却模糊了——谁还记得最初那个叫李欣莳的女学生?她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媒体权威被消解,专家声音被质疑,这撕裂背后,人们真正呼唤的,怕不是谁胜谁负,而是那份丢失已久、设身处地的真实倾听吧?这份裂痕,该怎么弥合?桥断了,总得有人弯腰捡起砖。